华国锋和郭沫若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586名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意义重大,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就是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坐在轮椅上来到会场,还戴着助听器,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实上,这时郭沫若重病缠身,86岁高龄的他早已住进北京医院,可他坚持要参加开幕式。

全国科学大会现场

早在1978年初,邓小平专程前往北京医院看望郭沫若,邀请他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那天邓小平在郭沫若病床旁坐了很久,离开时还久久握着他的手,深情地对他说:“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你要好好静养。”

郭沫若很激动,当场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到场参会。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最重要目的是决定政务院各部委的领导人选。

郭沫若

在这次会议上,郭沫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年10月31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政府令,正式向郭沫若颁发了中国科学院印信:

“郭沫若院长:一、兹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壹颗,文曰“中国科学院印”,希即具领。二、希将启用日期并拓具印模壹份,报府备查。主席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某种程度上来说,郭沫若能成为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可谓实至名归。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位通才,他是公认的新诗奠基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剧作家、翻译家等。

郭沫若

这些头衔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其中一个,比如郭沫若对考古学研究之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每当提起对甲骨文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分别是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这四个人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尽管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起步较晚,可他后来居上,先后出版了《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续编》、《殷契粹编》等影响巨大的著作,尤其在甲骨缀合方面有着开拓性贡献。

郭沫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此,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前夕,郭沫若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参加。当时医生和亲人都极力阻止,郭沫若却说:“我是科学院的院长,这样重要的会议岂能不去?我一定要去。”

1978年3月17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前一天。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方毅,接到了郭沫若秘书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秘书表示,“郭老坚持要参加明天的开幕式。今天上午与医生谈判了一上午,没有成功。医生说,肺部炎症还没有消失,只允许参加半小时。郭老仍坚持要坐半天。希望方毅同志做做郭老的工作,请郭老半小时后离席。”

华国锋、邓小平和郭沫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本文开始的那张照片。从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主席台上方高悬的“全国科学大会”就是郭沫若的题字。由于郭沫若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开幕式半个小时后,华国锋来到郭沫若身边,提醒他可以先退席,早点回医院休息。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尽管重病缠身,可郭沫若面露微笑。很遗憾,郭沫若没有出席闭幕会,但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书面讲话,由播音员代为朗诵。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情恶化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郭沫若纪念碑

郭沫若病逝后,按照他的身份完全可以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郭沫若生前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沫若对妻子于立群和孩子们郑重安排了自己的后事。

郭沫若说:“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郭沫若口中的大寨就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当年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让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地方家喻户晓。

郭沫若生前多次来大寨考察,他对大寨有很深的感情。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大寨虎头山上,后来大寨村支部为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于1992年树立了一块汉白玉纪念碑,也就是墓碑。这块纪念碑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则是1965年12月郭沫若来大寨时创作的《颂大寨》一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郭沫若纪念碑

如今的大寨早已成为一个旅游风景区,前来的游客几乎都会登上虎头山看看,而郭沫若的纪念碑也早已成为大寨的标志之一。同时,为了避免有人破坏,郭沫若纪念碑用铁栅栏围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