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团圆》这名字一听就像是春节档家庭联欢节目,结果谁能想到一开播就成了央视暑期档最能打的黑马。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制作,就靠一碗热汤、一桌饭菜、一家人的鸡毛蒜皮,硬是把观众的眼泪和嘴角一起牵动了。谁说家庭剧已经过时?这剧活生生拍出了三代人都能看的那种“电视机磁力”。

一个背着酒壶的退休老爸,拎出全剧的质感来了

剧一开场,江南水乡的镜头缓缓拉开,向爸提着酒壶在河边走,背后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股子慢生活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不是剧情推进,是氛围杀人。人家别的剧拿仙侠滤镜,《好团圆》靠退休滤镜就能让观众上瘾。向爸一句话不多,面带风霜,一看就是那种“你以为他沉默,其实全知道”的爹。

大女儿认清婚姻骗局,白百何演得太真了

向前是典型的大姐型,事业有成、性格要强、什么都想管。偏偏老公人模狗样,背地里烂得一塌糊涂。白百何演起这种觉醒戏是真不含糊,一开始咬牙隐忍,到后面翻脸不认人,观众都忍不住替她捶桌子:怎么早不离!这段婚姻破裂得不突兀,情绪酝酿得刚刚好,谁家大姐没经历过类似的爱而不得?

二女儿婚姻大地震,婆家一出场就想打人

向中就是最容易被现实拖垮的那个,碰上个妈宝老公,再加个指手画脚的婆婆,婚姻哪还有喘气的空间?李纯把这个角色的心累演得太精准,那种“我不是不努力,是婚姻不给力”的压抑感直戳人心窝。她和老公吵架那场戏,句句不带脏话,但字字扎心,观众差点冲进屏幕去掐婆婆。

三女儿恋爱脑清醒了,终于不是傻白甜那种路数

向南最小,爱幻想、爱憧憬、也最容易被“甜言蜜语”套牢。王玉雯这次不再走小白花路线,而是演了个成长型角色。她从一开始的迷茫、冲动,到后来的醒悟和重新规划人生路线,不狗血不矫情,反而有点“年轻人必修课”的味道。向南代表了一种人:想爱,但不想瞎爱。

生活细节拍得像纪录片,剧情不靠哭靠共鸣

整部剧没拿鸡飞狗跳当噱头,而是靠一地鸡毛让观众代入。一个茶几上的便条,一句晚饭时的“你今天咋了”,都能带出一个家庭的温度。剧情就像家里的小电饭锅,不急不躁,但能慢慢把你煮得心软。向爸和三个女儿的情感推进不是靠大事件,而是靠无数个琐碎时刻慢慢堆起来的信任。

戏骨阵容太扎实,观众根本没机会快进

丁勇岱那种一眼看穿的老父亲角色,再加上刘佳、夏雨这些老戏骨的加持,演得你都忘了他们是在演戏。随便一个眼神、一句唠叨,都像是你爸妈曾经说过的。这群演员压根儿不需要大喊大叫,一开口就让人信服。这才是家庭剧的灵魂:接地气,不装,真。

台词不装文艺腔,剧情也不搞“扯头花”,真实才是杀手锏

最难得的是编剧没拿观众当傻子,不刻意拔高也不故意煽情。没有“你走吧我不爱你了”的烂俗对白,有的只是“你吃饭了没”这样实打实的家常问候。就是这种平平常常的对话,才最能打动人。每一集都像是偷看别人家客厅,结果看着看着就看进了自己心里。

不靠滤镜不靠颜值,这部剧靠的是“人味儿”

很多剧看完了就忘了,只有像《好团圆》这种,能让你想起小时候家里老电视机旁的味道。它不炫技、不装嫩,靠的就是一口气把“生活”这锅老汤炖出味儿来。剧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主角,但每个角色都有主角的痛点,这才叫共鸣。

《好团圆》不靠话题炒热度,也不靠离奇反转搞悬念。它靠的是你我都能懂的那点“家里事”。别的不说,就凭这一点,它就配得上这句老话:千金难买家和万事兴。这剧啊,真有点东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