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两岸家书》第六集|情深义重是为家
1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常大哥,回家了,回家了。”
“我把你交给你的女儿,我们再见,再见。”
2023年,89岁的高秉涵老人可能是最后一次执行送骨灰的任务了,32年来,他往返于海峡两岸,把近200位台湾老兵的骨灰抱回了故土。
大家都称他为——两岸的“灵魂摆渡人”。
这一生不吃石榴
1948年,山东菏泽,年仅13岁的高秉涵没有想到,只因低头多吃了一口石榴,他竟错过了今生望向母亲的最后一眼。
那年,战火纷飞,家乡实在没了出路,母亲忍痛把他送上南下躲避战火的马车。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少年高秉涵光顾着低头啃石榴,马车倏然转弯,再抬头时,母亲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
后来,在人潮裹挟之中,高秉涵孤身来到台湾,流浪、乞讨、求学、从军,最后成为一名律师。他努力想让母亲看看,当年稚嫩的“小春生”(高秉涵小名)如今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奈当年的海峡是越不过的天堑。
“从那时起,我这一生就从来不吃石榴”。
1979年,去西班牙开会的高秉涵鼓起勇气从欧洲寄出家书,经由美国辗转大半个地球才送达大陆。然而,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已经于前一年过世了。
只道此去经年,谁料竟是永别。
如果菏泽在厦门
1963年,高秉涵在金门担任军法官,受命经手一件阵前逃亡案。
犯案的士兵是厦门人,逃走的理由很直白——不是贪生,也不是怕死,他只想游泳回老家,回去给生病的母亲送药,怎料海流将他冲回到金门。
身为军法官,高秉涵必须判他死刑;身为人子,“小春生”要送他最后一程。一瓶高粱酒,几样卤菜,两个孝子相顾无言。那晚,军营中的那一声枪响,从此成了高秉涵萦绕一生的心结。
“如果菏泽是在厦门的话,可能我比他逃得还早。”
生时无法让他们回到家乡,死后也要送他们魂归故里,此后持续32年的“灵魂摆渡”,某种意义上,也是高秉涵在偿还自己心中的这份亏负。
我送你们回家
安葬老兵的公墓多在半山腰,路远难行,高秉涵和妻子常常要靠当地老乡带路才能找到,然后一坛一坛抱下山。
因为办理领取的骨灰很多,领到时间又长短不一,于是经常就需要先集中放在家里。三五坛、七八坛,甚至十坛,对于孩子们来说,尽管知道这些叔叔伯伯们只是在等待回家的、爸爸的好朋友,但心里总还是难免“毛毛的,就不太愿意同学来家里”。
高秉涵就这样一趟又一趟往返于大陆和台湾,送这些老友回家。这里面有苦等恋人肖娟娟的桑顺良,有思念妻儿的常大哥,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老兵,他把他们一一交到恋人、儿女的手中,完成跨越阴阳的重逢。
2023年,高秉涵送完老兵的骨灰,离开家乡之前,特地来到了母亲的坟前,焚香祭拜。
六集人文纪录片
《两岸家书》第六集
情深义重是为家
来源:解读中国、东南卫视、海博TV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