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题材电视剧《围猎》正在热播。

由申申担任制片人,李少红执导,王阳、张宥浩、俞灏明、邓恩熙领衔主演的禁毒题材电视剧《围猎》正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江苏卫视热播。自开播以来,该剧凭借对新型毒品传播(途径和危害)的真实呈现、缉毒警察“常人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市井人性的深度挖掘,引发观众的关注与热议。日前,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围猎》的制片人申申,她直言:“我们不想为了博眼球消费禁毒题材,更不想消费缉毒警察。只希望用‘回归真实’来让观众知道,缉毒警察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做了更多的牺牲。同时也希望让大家认清新型毒品的危害。”

拒绝强刺激套路:禁毒题材不应被娱乐化消费

“公安题材一直是市场热门,禁毒题材更是其中的‘香饽饽’,圈内人都说它‘天花板高’,尺度空间相对更大。为什么拍的人少?因为真的不好拍。”谈及当初选择禁毒题材的初衷,申申坦言,从创作角度的尺度拿捏,到拍摄过程中的实际难度,禁毒剧的创作处处是挑战。不过,以往禁毒题材作品的良好播出效果让她坚信,这个题材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关键在于如何拍出新意与深度,而不是一味追求娱乐化。

在《围猎》筹备初期,创作团队也曾陷入过“商业化”的迷茫。“我们也尝试过用强刺激、强情节吸引眼球,比如频繁的爆炸、打斗场面,为此改了很多版剧本。”申申回忆,那段时间全公司都围着剧本反复修改,可改来改去,大家逐渐觉得“不对劲”。“怎么看都不舒服,总觉得这样做是在消费禁毒题材,更是在消费缉毒警察。禁毒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里面承载着太多缉毒警察的牺牲与付出,娱乐化的呈现会让这份沉重变味。”

在制片人申申看来,禁毒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里面承载着太多缉毒警察的牺牲与付出,娱乐化的呈现会让这份沉重变味。

真正让创作团队坚定方向的,是采风过程中接触到的一线缉毒警察,以及看到的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后,“他们并没有超能力,也没有光环,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会累、会怕,也有家庭牵挂,却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危险与牺牲。”申申感慨,亲身感受过缉毒警察的工作状态后,团队迅速达成共识: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归真实。“我们应该展现出他们的‘常人感’,让观众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家庭、有情感,只是选择了用生命守护更多人的安全。”

此前,曾有人质疑《围猎》的节奏“不够商业”,认为在短剧冲击长剧的当下,这样的表现手法会失去观众。但申申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只要能让观众了解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起到警示作用,哪怕有人觉得故事讲得不好、节奏慢,我们也觉得是值得做的。”在她看来,作为大众容易接触到的媒介,影视作品有责任传播禁毒知识,尤其是在新型毒品不断迭代的当下,让更多人认清毒品的新形态、新传播方式,比追求短期的热度更有意义。如今剧集播出后,不少观众在弹幕中分享“第一次知道‘邮票’这种毒品”“以后收快递会更小心”,这些反馈让主创更加确信,大家的坚持有了实际的价值。

实景拍摄+细节打磨:用“真实感”拉近观众与禁毒的距离

“97天,200多个大场景,平均一天至少转一次场,那段时间我基本没怎么睡,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拍摄现场,就是在统筹办公室。”回忆起《围猎》的拍摄过程,申申坦言,从制片角度来说,这部剧的挑战远超预期。但为了呈现“真实感”,让观众觉得“禁毒这件事和自己有关”,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如今剧集播出,剧中生活化的场景、细腻的细节得到不少观众认可,这也让她更加庆幸当初在拍摄上的“较真”。

实景拍摄是《围猎》追求真实的重要手段。剧中“强哥打边炉”的场景,取景自现实生活中一个文具店老板的家——店面用来拍打边炉的堂食区,客厅则改造成强哥的VIP包厢。“后来我们回去拍宣传物料,发现那地方除了墙上多了老板儿子结婚的几个喜帖,基本没变化。连我们挂的招牌,老板都觉得好看没拆。”申申笑着说,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会觉得禁毒故事离自己很遥远。

在细节打磨上,创作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服装道具全部就地取材,马仔叔穿的拖鞋、鱼市用的绿色胶皮围裙,都是美术部门在当地批发市场一一淘来的;为了还原真实氛围,后期制作时特意保留了全部现场环境音。“一般电视剧只要台词清楚、配上音乐就行,但我们做了很多‘加法’,就是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中的场景里,比如在鱼市场景里,能听到鱼贩子的吆喝声、冰块碰撞的声音,这些声音能让场景更鲜活。”申申解释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是拉近观众与剧情距离的关键。

为了还原生活真实感氛围,剧中很多服装道具全部就地取材。

方言的运用是另一大难点。考虑到故事发生在海边,市井场景里说标准普通话和真实情况不符合,团队决定让演员说闽南话,但闽南话不像北方方言那样普及,如何平衡“地方特色”与“观众理解”成了难题。一开始演员全程说闽南话台词,现场能听懂的人都不多,后来调整成‘塑料普通话’,既保留当地口音,又能让大部分观众听明白。申申透露,为了让演员更好地掌握方言,团队专门请了语言指导老师,不同演员的改口难度也不同——金牙万的饰演者田浩在来的火车上就跟当地人学会了用闽南话说台词,东北籍演员王阳则要同时应对背台词、适应导演长调度、用闽南口音自然表演的多重压力。“好在大家都克服了困难,后期我们还通过配音做了调整,进一步平衡了口音和可懂度。”

平衡真实与戏剧:成为连接公众与禁毒工作的“桥梁”

“正如导演(李少红)说的那样,缉毒和刑侦不一样,刑侦有命案现场,能从现场线索倒推。缉毒没有现场,警察得像大海捞针一样找线索。”申申说,这是缉毒工作最真实的状态,也是《围猎》在创作中重点展现的内容。尤其是新型毒品更隐蔽,通过外卖、网络游戏、暗网进行传播,给办案增加了难度。“卧底警察可能要和底层人员接触很久才能捋出线索。卧底时跟错人、线索断掉都是常有的事。这些都是基于真实情况创作的。”

在剧本开发阶段,如何平衡“戏剧性”与“真实感”,同时展现毒品迭代与危害的内容,是创作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最终,团队选择以多仔和伍之安的视角为基底,“多仔是‘毒二代’,之安是‘警二代’,两个年轻角色的视角能让观众更容易代入,也能展现毒品对不同家庭的影响。”申申特别提到之安这个角色的塑造,“我们给她赋予了太多‘相信’:爸爸牺牲了还坚定当警察,理解和爸爸一起出警的战友,知道多仔的生活环境还坚定相信并想救赎他。”申申选角时问演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相信吗”,因为只有演员相信,角色才能立住。如今邓恩熙饰演的之安得到不少观众喜爱,大家称赞“这个角色让我看到了年轻警察的力量”,这离不开团队在角色塑造上的用心。

对于《围猎》的行业意义,申申更多的是希望作品可以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就像饭馆里有各种各样的菜,有人爱吃汉堡包,有人爱吃涮羊肉。不能因为短剧受欢迎就不做长剧,也不能因为某种题材热度低就放弃。”她表示,创作团队只是想做出一部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不光是娱乐大众,更希望传递正能量,让大家对新型毒品有认识、起到警示作用,这就够了。”

《围猎》制片人申申坦言,从制片角度来说,这部剧的挑战远超预期。但为了呈现“真实感”,让观众觉得“禁毒这件事和自己有关”,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剧集播出后,有观众表示因为这部剧想了解更多新型毒品的禁毒知识,还有观众说更敬佩缉毒警察了。这些反馈比任何奖项都让申申和《围猎》的主创团队感到开心。她一直觉得,禁毒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而《围猎》就是想成为连接公众与禁毒工作的一座“桥梁”,让更多人意识到: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守护清朗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赵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