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朝着当今的国内影视圈喊一声“哥哥”,可能有无数个流量小生会以为在叫自己;但要改成喊一声“大哥”,相信无论是影视行业内还是行业外,大家都只会想到同一个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哥”这个亲切且带着一丝江湖气的名号,开始跟他那已经足够响亮的名字绑定。一声声“大哥”,传递着业内人士对他最崇高的尊重,也承载着他为一代代观众留下的最厚重的银幕记忆。

虽然他在近年鲜出佳作,但他作为华人演员在国际影坛首屈一指的声望,以及电影界接连送上的一个个终生成就奖,都反复说明着,他早已是一个无需再证明自己的大银幕传奇。
如今他带着口碑新作再度归来,看到观众满意的反响,台前幕后比任何人都更加开心的,还是他。
因为世界有目共睹,出道60余载以来,成龙始终都是这么个人。

起于草莽,一朝成龙
很难想象如今的一代传奇巨星,在1954年出生的这一年因家境贫寒,差点以26美元的价格被卖给一名英国医生。

成龙7岁时被移居澳洲的父亲送回香港,拜在京剧大师于占元门下,学习杂技、武打、唱腔等京剧技法。他和师兄洪金宝等人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一直练到半夜三更,这一练就是十年。

60年代,香港武打片在李小龙电影和邵氏兄弟的影响下开始蓬勃发展,成龙和师兄弟们也会时不时跑去邵氏的片场,争取一些做武行替身,甚至演死尸等龙套角色的机会,至少混口饭吃。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成龙在《精武门》中争取到了一个当替身的机会,被李小龙揪着头发一顿暴揍,也就此留下了一张被后人玩味为“两个时代交接”的珍贵同框。

但没人想到《精武门》上映的第二年,李小龙就溘然长逝,港式武打片也从之前的繁荣瞬间坠入低谷,成龙一度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甚至要暂赴澳洲靠父母救济。
几年后,《精武门》的导演罗维和制片人陈自强想推出一个新人来复制李小龙的成功,而在之前的合作中,他们注意到了电影感十足的成龙,因为他不仅武打动作不错,而且还机灵,知道怎么拍能让电影镜头效果最好。

比如在饰演死尸时,成龙不会像其他龙套一样,听到导演喊“action”就开始憋气,而是先算准摄影机扫过来的时机再憋气,这样就能“死”得更真实——这招后来也被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直接致敬。

因此罗维和陈自强找到成龙,请他作为“特邀新人”担任《新精武门》的主演,虽然片酬只有区区3000港币,但成龙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既然要培养李小龙的继任者,罗维还特地为当时沿用“元楼”这个师门赐名的他改了艺名,于是业内外都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响亮的名字——成龙。

身前功名,身后桃李
《哪吒2》导演饺子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来。”
《新精武门》等一系列试图复刻李小龙路线的武打片,虽然都票房惨败,但都让成龙正式进入了香港影视圈的视野。

70年代末,成龙凭借《蛇形刁手》与《醉拳》系列成功崭露头角。
不同于以往市场上节奏极快、讲究赤手空拳使蛮力的传统武打片,成龙巧妙地将他从京剧学习的招式风格与传统武术结合了起来,借助他对电影编排极灵敏的感知度,最终能在银幕上做出艺术感和可看性十足的动作镜头。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成龙开始真正找到自己的“赛道”,他独特的动作风格也开始让他的电影闻名香江。

80年代,成龙考虑真的效仿一回李小龙,去美国好莱坞发展。
但在拍摄《威龙猛探》时,好莱坞导演被惯性思维束缚,动作戏呆板僵硬,成龙多次试图跟导演交涉重拍打戏,奈何有合同限制,他满腹创意却无用武之地。

成龙的诉求很简单,那就是这样的打戏观众不会觉得好看,糊弄观众就是糊弄自己。
于是成龙毅然回到香港拍电影,以自己独到的电影理解和不怕伤不怕死的搏命精神,陆续拍出了《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计划》等传世经典。
90年代中期,成龙更是靠着一部《红番区》再次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引出了《尖峰时刻》等佳作,从此成为世界级的巨星。

从武行替身摸爬滚打出来的成龙深知,从香港电影到全世界的电影,都离不开优秀的动作特技设计。因此他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就创立了“成家班”,旨在为电影行业培养各路替身特技与动作指导方面的人才,自己乘凉的同时,也为后人撑一把伞。

虽然很多人质疑“成家班只火了成龙一个人”,但实际上成家班为动作片行业做的贡献,远远大于产出几个动作明星——从《战狼2》《唐人街探案》系列,到《阿凡达》《王牌特工》等系列,再到近日刚刚开拍的《蜘蛛侠:崭新之日》,凡是国内外叫得出名字的动作片,往往都少不了成家班成员的身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哪怕如今年事已高的成龙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拼着一条命为观众奉献各种危险刺激的动作场面,但他为动作片品类所提供的珍贵养分,依旧滋养着全世界的动作电影开花结果。

英雄迟暮,未曾谢幕
如同任何一个闻名世界的公众人物一样,成龙也不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早年的直男言论、复杂的私生活、对儿子房祖名的管教等等,都是他经常被批评的方面。

但相信就连最不喜欢成龙的人都不会否认,如今已经71岁的他,对电影事业的热忱和身体力行的奉献,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质疑。
作为华人演员当中最享誉全球的一位,无论是2016年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是今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成龙在领奖时都是一身唐装,时刻彰显着他内心最朴实的自我认同身份。

90年代末,王朔曾怒批“流行文化四大俗”:金庸武侠小说、琼瑶电视剧、四大天王,以及成龙电影。如今四大天王的称号早已随岁月消逝,金庸和琼瑶也已驾鹤西去,唯一还在为流行文化增添注解的,就是成龙电影。
近年来反复在微博悼念辞世老友的成龙,比谁都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尽管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不断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他最珍视的观众。

从通过曾经的经典动画《成龙历险记》拉近自身与二次元亚文化群体的关系,到在各种作品中积极尝试多样化的角色形象,再到现在带着新片佳作《捕风追影》与观众再次见面,成龙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世界有过成龙电影,是世界之幸;而如今国内院线仍在涌现质量上乘的成龙电影,是观众之幸,是成龙之幸,也是大银幕之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下角「♡推荐」鼓励巴塞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