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是如何教育儿女,往往是束手无策,或者有方法,却坚持不下去,父母配合不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若是育儿方式错了,等孩子变得没有出息时,再去纠正,恐怕为时已晚。

观察现实就会看到,很多家庭,都有以下几种情况,形成了“丧偶式育儿”,若不及时改正,悲剧就在后头。

01

第一种情况:父亲永远很忙,母亲永远很闲,育儿都依赖母亲。

多数家庭,男主外,女主内。

男人忙着赚钱,应酬,是平常事,也很好理解。

但是很多男人,忙的并没有价值,也没有带来丰厚的家业。

甚至有男人把“忙”当成了不管家人的借口。

在知乎上,有一位女孩发文,说她的父亲快四十岁了,工作不好不坏,但是打牌的瘾很重。

父亲可以整夜不归家,母亲也管不了。

时间长了,父母的感情就不好了。母亲对父亲很失望,有离婚的想法。

网友觉得,这个家是要破裂了,看不到希望。

家里,母亲操持,并不是很坏,吃喝也不愁,但是没有什么温度。

网友和父亲也交谈过,但是父亲三五句话就说完了,然后继续外出,瞎忙。

网友看到母亲失望的样子,不知道如何安慰。母女都特别受伤。

对于网络的遭遇,大家留下一句扎心的话:“爸爸估计是指望不上有什么改变了。”

父亲在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总看不到人影,就是平常的沟通也没有。而母亲,却显得很闲,被迫或者主动,管了孩子的一切,疲惫,无奈,怨气......都会冒出来。

忙和闲,是一个人的选择,而不是绝对的状况。比方说,三国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大忙人吧。但是他仍旧忙里偷闲,教育儿女,还写下了《诫子书》。

就算工作很多,周末的时候,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吃顿饭,做一次作业。一起出门走一走,都是幸福的样子。

母亲也许很闲,但是应该督促父亲也参与育儿,也给父亲分担一部分工作、赚钱的压力,让父亲不那么忙。

02

第二种情况:父亲处于弱势,母亲处于强势,育儿都是母亲说了算。

很多家庭,出现了女权主义。

女人管着钱财、办事的绝对权威。男人只能被动服从。

就是男人抽一支烟,没有女人的准许,那是不行的。

在家,男人喝酒抽烟,一定会被女人劈头盖脸数落,并且不敢回应。男人还要低头,讨好女人。

任何时候,女人是不会给男人面子的。男人一步一步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就被妻子管得很紧。

苏大强要给女儿买一本作业本,但也拿不出钱。

苏大强的妻子,重男轻女,导致女儿很失望,后来和家庭决裂。

男人失去了话语权,也就在儿女的心目中,失去了“父亲的形象”。

人家说,父爱如山。但是软弱的男人,如泥水,谁都瞧不起,儿女都可以责骂和抛弃他。

另一方面,母亲很强势,什么都管,还做出决定。但是女人有“头发长,见识短”的天生缺陷,也有认知的局限,因此育儿上,往往是管不好,瞎来。

家庭里,总是一言堂,那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形成“家和万事兴”的格局了。

儿女在母亲的强势下,也不敢说什么,只能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两种局面:一是越来越叛逆,以后和家庭一刀两断;二是越来越乖,什么都不敢说,变成了无能、无主见的人。

好的婚姻,是门当户对,比翼双飞的。强弱不会绝对一样,但是会相对平衡。

父母什么都能沟通,能取长补短,互相尊重,这样的家庭氛围,才给了儿女温馨,也有促进儿女的原动力。

03

第三种情况:父母离婚了,一方独自育儿,另一方不见踪影。

政治家里根说过:“任何一个孩子因死亡、离婚、被抛弃而失去父母,永远是个悲剧。有些单身家庭确实也尽到了照顾自己孩子的责任,但是多数人认为,单身这家庭并不是理想的模式。”

父母离婚了,其中一人,以长期丧偶的状态,把儿女拉扯大。看起来也不错,大人和孩子相依为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孩子的成长,缺少了某一种爱,也容易走极端,留下阴影。

有人认为,家里无论少了父亲,还是母亲,用任何手段都不能弥补孩子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单亲家庭的孩子,难免会自卑,或者因为溺爱,有恃无恐。

当孩子被外人嘲讽,是“没爹没妈的人”,要么低头哭泣,要么愤怒地反抗;甚至在备受社会歧视的情况下看,走上犯罪的道路。

“北青网”里,有这样一段话:根据检察机关的统计,2020年,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被害人中,单亲家庭、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占比超过20%。

单亲带来对孩子的伤害,父母不得不知道,并且要扛起责任,别以为自己奔赴了自由,孩子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04

你我是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还是童年去治愈一生呢?应该是选择后者。

父母在一起,应该是互相制衡,阴阳协调,促进家庭氛围,在某种祥和的状态。

如果你的家庭里,出现了“丧偶式育儿”,应该做到三点。

自我反思,看自己错在哪里;好好沟通,促进夫妻感情,形成育儿的共同观点;承担责任,对自己的婚姻负责到底。

好的家庭,有严父,也有慈母,还有父慈子孝。

好的家庭,父母很般配,育儿能搭配。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