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个站在发布会舞台中央、笑着说出“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雷军,最近有点不一样了。

他不再只谈参数、不只晒订单、不再用“对标保时捷”制造话题。面对接连不断的争议,定金纠纷败诉、宣传功能缩水、法务“背刺”自己……他开始频繁发微博解释,语气克制,甚至带着一丝疲惫。

更明显的是,的公关风格也在悄然转向:宣传海报上加粗标注“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客服出错后迅速致歉,连手表进水谣言都第一时间澄清。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被迫的“风格大变”。因为小米终于意识到:在汽车行业,流量可以捧你上天,也能让你摔得粉身碎骨;而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神话,而是靠谱

回看那起全国首例败诉案,表面是5000元定金之争,实则是信任崩塌的开端。消费者白纸黑字确认“验车后再付尾款”,小米却在未排产、未交车的情况下催缴全款,还以格式条款为盾,强行没收定金。

法院一针见血:这不仅是条款不公平,更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失信行为。

更讽刺的是后续的“挖孔机盖”案。雷军亲口宣传“双风道直通轮毂,强化散热”,结果量产车既无风道,又取消前备箱。法庭上,法务团队竟辩称:“雷总不懂结构,微博删了就不算数。”

这话一出,等于亲手拆掉小米最核心的营销资产:雷军本人的公信力。

当一家企业的灵魂人物,在自家法律文件里被定义为“非专业发言者”,这个品牌离危险就不远了。

过去十年,小米靠互联网打法横扫手机市场:高性价比、饥饿营销、粉丝文化、快速迭代。这套逻辑在快消电子领域行得通,因为用户容忍度高,错了还能OTA更新。

但汽车不同,它是几十万的家庭重资产,关乎安全、关乎长期使用,容不得“试错式营销”。

消费者可以原谅手机发热,但无法接受“宣传的功能根本不存在”;可以理解产能爬坡慢,但不能接受“协商好的约定说变就变”。汽车消费的本质,是信任交付,而不是流量收割

如今的小米,显然正在为此付出代价:掉粉百万、口碑下滑、法律风险累积。

高层不得不紧急调整,公关“一号位”王化转岗,战略老将徐洁云回归;宣传口径从“极致领先”转向“明确边界”;服务态度从“高冷回应”变为“主动致歉”。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实则是生存本能的觉醒。

但问题在于:这种转变,是真心悔改,还是危机下的权宜之计

毕竟,信任一旦受损,重建比登天还难。

今天你加粗标注“不是自动驾驶”,明天用户还是会问:“那上次说的‘自动泊车无敌’还算数吗?”

今天你道歉客服说错话,明天大家还是会翻旧账:“那定金没收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这么快认错?”

真正的诚信,不是危机来了才装模作样地“透明”,而是从产品设计、合同条款到售后服务,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它体现在:

  • 不把“验车后付款”写成口头承诺,而是写进协议;
  • 不让4.2万元的选装件靠PPT吹牛,而是用实测数据说话;
  • 不让法务和营销互相打架,而是统一于对用户的尊重。

雷军曾说:“做车是我这辈子最全力以赴的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别再用手机时代的套路,应付汽车时代的责任。

小米的风格大变,或许是好事。但消费者要的,不是“变”,而是“稳”,稳定的品质、稳定的承诺、稳定的底线。

时间会检验SU7是否安全,也会检验雷军是否真的学会了敬畏。在此之前,与其忙着解释,不如先做到:说到的,都做到;做不到的,就别说

毕竟,在汽车这条长跑赛道上,没有神,只有老实人能赢到最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