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总会留下一些独特符号(或者说“梗”),它们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里,成为不灭的文化印记。
2025年夏天,在一众古装剧之间,讲述近百年前鲁南农村故事的剧集《生万物》,掀起了大波澜,并留下土味词汇“俺门”成为新的刷屏流行语。
事实上,这类土味剧,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和那些快节奏、强情节的“网感”剧竞争的选手。但,数据不会说谎,自播出以来,《生万物》正在刷新多个数据新高——
站内热度值在8月23日晚间突破11000,成为爱奇艺史上TOP2的热剧;
云合数据显示,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第一名,高达43.5%,并成为2025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长剧;
酷云数娱显示,《生万物》创下央视八套年内收视新高,成为央八2025年首部收视率破4的剧集;
同时,也成为年度首部单日点播播放量破亿的剧集,登顶近三年剧集单日全端播放量历史第一;
豆瓣开分7.5,可见品质获得大众认可。

观众在网上聊的,是“绣绣有个好婆婆”这样的家长里短,是倪大红和林永健两个老戏骨凑一块儿,成了喜闻乐见的“大眼泡和眯眯眼”。讨论维度随剧情推进不断延展,形成了破圈效应。
像“俺”这样从影视剧里衍生出的文化印记,近些年,爱奇艺屡见不鲜。从《人世间》掀起年代剧热潮,到《狂飙》的全民追看,到《风吹半夏》重新定义“大女主”剧,再到《生万物》让乡土题材回归大众视野中心,这绝非简单的运气或偶然的爆款押注——因为,爱奇艺在现实主义赛道上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拥有了绝对竞争力和影响力。
它清晰地勾勒出爱奇艺在内容战略上的深层逻辑:不追逐风口,而是创造风口;不局限于单一赛道,而是把一类题材通过创新,做到极致,打造成全民爆款。
《生万物》的成功,证明了即便是在流量至上、节奏飞快的当下,只要敢于沉下心来,在朴实的土地里“刨食”,一样能刨出个技惊四座、满堂喝彩。

返璞归真的“笨功夫”
极致,是对观众最大的诚意
当下的影视创作,既有前沿技术构造的奇观,也有一类不可替代的“真实感”来自于扎实的“笨功夫”:一砖一瓦搭建令观众信服的世界。这也意味着,“下笨功夫”是奢侈的。但这恰恰构成了《生万物》的基底,也是它能将观众拉回那个遥远年代的“时空机器”。
《生万物》的“笨”,体现在对“时间”的绝对尊重上。剧组没有选择在几个月内用造雪机、绿幕匆匆拍完,而是镜头跟着二十四节气走,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打春牛”、“试春气”、“踅谷仓”等农耕仪式,不是浮于表面的民俗展演,而是浸润了四季风霜。
为了还原近百年前鲁南乡村的风貌,剧组在临沂、日照等地实景搭建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天牛庙村”。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第二现实”,让观众得以瞬间“穿越”其中。
妆造方面,当绣绣嫁作村妇时,村妇外表颠覆既往形象,带着汗渍与补丁的粗布褂子还原着农民的田耕生活,与身为地主女儿的绫罗绸衫形成鲜明对比。

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编织出一种氛围——让故事的发生有了最可信的土壤。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服化道”,而是活生生的人,在那个年代里真实地生活。
这种“笨功夫”,其实是爱奇艺精品剧集的“标配”。如果说《生万物》的“笨”在于还原一种与土地共鸣的“自然时间”,那么《狂飙》的“笨”就在于精准复刻一种与社会共振的“社会时间”。
《狂飙》里,从小灵通、翻盖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变迁;从街边录像厅海报到不断变化的城市天际线……为了呈现长达二十年的跨度,每则细节都像一个时间坐标,标记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让角色的命运浮沉和社会变迁形成了有力的互文。

而到了《风吹半夏》,这种“笨功夫”则体现为对一个特定行业质感的极致追求。剧中,90年代的钢铁企业、堆场、运输车队,都带着一股粗粝而滚烫的工业气息。许半夏的穿着打扮,从大垫肩西装到喇叭裤,无一不是那个年代最鲜明的时尚符号。观众能从许半夏身上,感受到那个时代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

《唐朝诡事录》则走向了另一种极致——还原的不是“真实”,而是“氛围”。它构建了一个既有大唐风骨,又充满奇诡想象的长安——无论是阴森的“甘棠驿”,还是华丽的“参天楼”,场景美术都极具风格,将悬疑探案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对比来看,这些剧集在还原年代上的共同点,是近乎偏执的细节控,而无数真实的细节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根基。
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努力的方向各有侧重:《生万物》追求的是农耕文明的“风土”;《狂飙》追求的是社会变迁的“肌理”;《风吹半夏》追求的是时代精神的“温度”;《唐诡》则追求志怪传奇与大唐风貌的融合“意境”。
正是这种在各自赛道上对“真实感”不遗余力的深耕,才让这些故事拥有了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力量。

土地与人心双重奏
在旧瓶里,酿出“新酒”
如果说,极致的年代还原是搭好了舞台,那么能让观众真正沉浸其中的,则是舞台上那些牵动人心的角色。农村题材剧之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逐渐式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物的扁平化和脸谱化。
而《生万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将一群我们“以为”很熟悉的角色,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它写活了土地上的人,更写透了人心与土地的复杂关系。
传统的年代剧典型手法,是以男性视角为主、以家族史诗的线性叙事;但《生万物》是以女主角宁绣绣的“天崩开局”、暴风式切入,将女性的选择与土地和群像的命运双线交织。
宁绣绣面对命运骤变,始终保有不屈的倔强和有胆识的生命力,她的成长线,是一条完整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宁学祥从顽固到转变的人性弧光;封大脚纯良勇敢;费左氏的精明与温情;宁苏苏单纯天真;银子是“苦难开出的花”;公公封二虽市侩,却不乏温情。
原著中模糊的大脚娘,被塑造成 "好婆婆",成为点睛之笔,这种正向婆媳关系的刻画,既突破了家庭伦理剧的冲突套路,又契合当代观众对亲情关系的理想期待。

这种“把人当人来写”的创作理念,同样贯穿于爱奇艺近年来的其他爆款剧中。它们的核心,都是在类型剧框架下,注入对人性复杂度的洞察。
而《唐朝诡事录》中,每一个案件尽管都是独立故事,但所有案件又共同指向一个更大的阴谋,并不断丰富着长安主世界的设定。这种“类美剧”的单元剧模式,既保证了单集故事爽感,又通过一条主线串联起了整体格局。
《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打破了“大女主”的刻板印象。她不是一路开挂的爽文主角,也不是纯洁无瑕的白莲花。她有野心,有手腕,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一个充满“瑕疵”却生命力旺盛的女性形象,远比那些完美“女强人”更加真实可信。
《狗剩快跑》则在于它大胆的类型融合——将喜剧与悲剧、荒诞与现实融合,在国产战争剧中极为罕见。主角狗剩,看似是个插科打诨、贪生怕死的小人物,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内心的善良和民族大义又会一次次被唤醒。这种“反英雄”的塑造,消解了传统战争剧的宏大与沉重,让观众在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困境中,看到了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完成了一次对“人”的回归。
它们不再满足于塑造功能性的、非黑即白的角色,而是致力于挖掘每个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性,探讨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与蜕变。
回到《生万物》,它对土地意象的深度挖掘,既契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地理决定论”的历史观照,又触达了“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让观众在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中找到情感共鸣。
从爱奇艺的内容战略来看,《生万物》延续了爱奇艺“大家剧场”对优质文学 IP 的深耕传统,是《人世间》《北上》等现实题材剧集的自然延续,也印证了平台在年代剧领域的系统性创作能力。

叙事的“守正出新”
用当代语言,重构经典故事
有了扎实的舞台和立体的人物,如何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考验的是创作者的叙事能力。在这一点上,《生万物》和它的一众“前辈”爆款,都体现出一种“守正出新”的智慧。
“守正”,是尊重传统戏剧的经典法则。
有人说,《生万物》的叙事节奏“慢”,其实不然,而是“稳”。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强情节、快反转,而是像经验丰富的老农,不疾不徐地犁地、播种、浇水。它愿意花时间去铺陈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开篇宁家嫁女的冷清,与费家的忙乱形成反差和对比。
这种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回归,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沉浸感,让观众的心能够静下来,真正走进那个世界,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而“出新”,则在于它通篇使用了当代视听语言和多元类型元素。画面美感十足,无论是广袤田野上的光影变化,还是风雪中迎亲的队伍,每一帧都像构图精致的画作——这意喻着,土地不只有贫瘠和辛劳,更有壮美和诗意。同时,故事中穿插了多元化类型:土匪绑票、乱世求生、农会运动等,让戏剧冲突的层次更显丰富和激烈。

这种“守正出新”的叙事策略,在爱奇艺过往剧集里是常态。
正如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所言:“市场多年未见此类题材,看似老旧,却可能为市场注入新活力。”《生万物》的实践证明,“旧题材”的创新关键在于找到与当代观众的精神连接点——它们探讨土地如何异化角色,权力如何腐蚀人性,贪婪如何摧毁命运。
而在这一系列成功作品里,「文娱春秋」能看到爱奇艺作为头部长视频平台,在内容布局上的一种远见和定力。它没有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但最具价值的路——向内开掘,向上生长。
它敢于“逆市”而行,在看似陈旧的题材里发现新价值;它尊重创作规律,给予创作者充分的空间和支持去“下笨功夫”。而当黄土地上的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当七十多年前的生存智慧照亮当下困境,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历史土壤中培育出的时代新苗。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爱与恨、坚守与背叛、沉沦与救赎的母题,永远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
撰稿|Jana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