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溥仪晚年回忆中的所谓四百万白银的年俸,确有其事,根据当年双方签订的《清帝逊位诏书》,里面的规定是对整个大清皇室的优待条例,其中说的非常清楚,这400万是用于废帝的,只要溥仪选择退位,那么一定每年给白银四百万两赡养,等到新政府确认改完市面上混乱的货币,统一为银元之后,就改为四百万元。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这个四百万两对于清废帝多不多?不多但也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废帝溥仪继位之前,慈禧太后风光下葬出殡过程就花了足足两百多万两白银,更不要说居住在“宝地”紫禁城,那里有历代皇室珍宝与馆藏,隐形财富十分惊人,清末掌管大内珍宝的内务府一年开支竟然可以到达二百四五十万两白银,这是说“四百万两赡养费”不多的一方面,但它又确实也不少。 它的多的一方面我们要从它的购买力来推算,一年四百万两白银的供奉对于民国政府来说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开支:在清末民初时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虽然比不上前代(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但依然不是普通的东西,到底还属于贵金属,既然是贵金属,它的购买力绝不会低多少,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所谓的“米买一百斤要付两千五百个铜板”。 也就是说,在清代末年,一百斤大米等于两千五百文钱,又因为在清代末年一两白银是一千文钱,为了方便计算,暂且说在清代末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五十斤大米,若是强行对比,那四百万两白银足足可以购买大米两亿斤,按照今天的物价算法,一斤大米相当于四块五,那就足足相当于九亿的现金,实在是非常多了。

等到民国政府完成了货币重铸统一市场后,市面上都不流行用银子算钱了,而流行使用“袁大头”——银元。而四百万银元又是一个什么水平呢,非常遗憾的是,这对于清废帝是一个大坑,因为变成银元之后,价值缩小的不是一点点了,具体缩水缩了多少呢?我们可以先看这么一个数据,在当时一份报纸是三分钱,而一块银元等于100分,也就是说一块银元可以买到三十份报纸,那么四百万块银元就能买到一亿两千万份报纸,一亿两千万份报纸按照现代一份报纸两块钱算,换算到现在就是两亿四千万,比起以前真的是缩水大半,几乎是断崖式缩水。 所以说,袁世凯还是很鸡贼的,这个坑让废帝心甘情愿的跳了进去,袁世凯签订了这个条约,仅仅付出了相当于现在的两亿四千万人民币,就成功的忽悠隆裕太后废帝心甘情愿的退位了,实在是高,而后来袁世凯甚至还恬不知耻的表示如果隆裕太后不嫌弃,还可以纳为小妾充实自己的“后宫”,不知道那个时候的隆裕太后是什么表情。 至于有人说为什么溥仪不利用这一大笔钱来招兵买马,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溥仪这笔钱照料自己倒是绰绰有余,但一旦涉及到招兵买马,恐怕就非常不够看了,简单来讲,就是招兵买马所需费用非常巨大。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云,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当时的北京城,溥仪要真打算招兵买马,就算袁世凯完全不在意,这个花费足够拖垮溥仪。 在民国时期,溥仪原来应该有的禁卫军早已经被编入民国陆军,所以溥仪若想重新招兵买马,必然待遇不会低于北洋陆军,而北洋陆军的月薪很明确,袁世凯确实大方,就是一人一月月薪十五块大洋,当然后来军队扩编后月薪变成了五块大洋。 这是没办法少点的,不然人家凭什么不去投北洋军,要投你这废帝还有武器,就按最便宜的“老套筒”汉阳造来装配,一把就需要八十至一百的银元才能买下,一个大头兵一日三餐要管吧,一个月怎么也得三块大洋吧,这么一来,溥仪养一个兵一年就至少要花三百至四百块大洋不等,这还没完呢,溥仪本身的皇家开销还要吧——太妃们的赡养、皇族们的接济、内务府的开支还有一个非常要命的隆裕太后出殡和他自己大婚二连。

别的军阀尚且不论,单单说那个五千兵马的张勋辫子军,作为复辟的忠实粉丝,一年采购武器的军费就要百八十万的,复辟那些日子,也没看到张勋对溥仪的那点攒下来的可怜年俸动过心啊。 所以说,从溥仪退位到他逃到天津这么长时间里面,他一来处于北洋政府严密监控下,二来他的那点钱确实不够养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