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包括“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不严格限制古装剧数量”“抓好纪录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优秀动画片”等21条改革措施,被称为“广电21条”。(据澎湃新闻8月21日报道)

“广电21条”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这一条,更是成了圈里圈外人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有人称赞这是对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有人担忧这会让“注水剧”卷土重来。然而,细品新政全文便会发现,其中体现最多的是“放开限制,管住质量”的理念,亦是对创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而绝非为低质剧集开绿灯。

犹记得2020年初电视剧“限集令”的发布原因,是由于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六七十集起步的剧,内容拖沓冗长,节奏缓慢混乱,在观众中口碑差、黏合度低,被称为“注水剧”。而究其起因,一方面是制作方将电视剧卖给各平台时,往往以集数计价,时长越长卖得越贵;另一方面,平台买剧后要通过广告获利,广告商也更偏爱集数多的电视剧,因为在长剧中会插段广告,观众不看也得看,这样才能保证收视率。没完没了地“抻长+注水”成了最简单粗暴的生财之道。

如此一来,追剧成了观众的“负重前行”。同一组镜头,这集用了下集用,剧情中间还可作为回忆反复用的乱象屡见不鲜。“无效长度”拉低了电视剧制作的整体水平,挤占了优秀剧集的播出空间,甚至让观众对追剧这件事本身心生厌倦。为抑制“注水剧”泛滥,广电总局下发了《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电视剧及网剧“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短剧创作”。

“限集令”出台五年来,的确涌现出大批优秀电视剧。但“一刀切”的硬性约束也不可避免地误伤了一些需要长篇幅来展现的宏大叙事。回看多年来依然有热度的经典大剧,无论是46集的《大明王朝1566》营造出的历史厚重感,还是58集的《人世间》实现的时间跨度,都需要足够的篇幅来从容铺陈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在创作理念愈发多元,观众判断力、市场取向越发成熟理性,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调整原有政策限制,从创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才更科学合理。

说到底,观众抵触的是“水”,而不是“长”。质量不过关吸引力不足,二三十集也看不下去;剧情紧凑吸睛,再长也有人二刷三刷反复刷。此次政策调整,正是将“拍多长”的话语权交还给观众、市场和创作规律,为那些本就需要长周期、大容量的精品巨制拆绑绳、卸枷锁,其目的在于“扩容”而非“注水”。

总有人抱怨看长剧的观众少了,是因为如今微短剧太火,挤占了长剧的赛道,可事实上,长剧的最强劲对手并非微短剧,而是其自身。决定观众去留的关键因素也并非市场运作,而是剧情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最近大热的《折腰》《藏海传》《生万物》,哪个不是近40集的时长,但是个个让观众看得意犹未尽。可见,只要观感足够好,就能在自己的赛道上争先、领跑,甚至夺冠。

话说回来,政策松绑可不是让制作方放飞自我。新政配套的“超长剧目特别审核”机制,就是给长剧加了道质量“安检门”。无论如何,电视剧创作者们应该格外珍惜这次机遇。政策给了空间,市场给了机会,观众给了耐心,制作方就得拿出点真本事来。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让好剧能尽情舒展,让“注水剧”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方能对得起观众的一腔热盼。(韩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