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当拜登政府及其盟友试图确保加沙实现艰难停火时,以色列似乎变得越来越无赖。”美国《纽约时报》首席欧洲外交记者史蒂文·厄兰格(StevenErlanger)8月2日发表评论文章,猛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冒着引爆地区战争的风险发起挑衅,俨然一副目中无人的“恶棍”(Rogue)模样。

厄兰格在文中提到,内塔尼亚胡上周在华盛顿发表的演讲颇具挑衅。尽管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内塔尼亚胡仍发誓要继续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对哈马斯发动战争。以色列每周在那里杀害和监禁数十名巴勒斯坦人,却不知道如何结束这样的局面。

当地时间7月24日,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分析人士称,随着伊朗、哈马斯和真主党准备开展报复行动,以色列针对哈马斯和真主党高级人物的暗杀已经极大推高了爆发更大规模地区战争的风险。然而,对手的死亡无法改变以色列在加沙面临的结束冲突、战后治理、照顾当地平民等种种战略困境,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冲突,让停火进程更加困难。

《纽约时报》称,伊朗官员证实,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张照片正是哈尼亚遇袭时的住所。

以色列表示不想占领加沙,但没有其他解决方案来维持秩序,冲突造成数千人死亡,哈马斯仍拒绝投降。尽管在美国看来,先停火再达成地区协议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内塔尼亚胡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迫使哈马斯让步,恢复以色列对伊朗及其代理人,特别是真主党的战略威慑。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战争目标,内塔尼亚胡正在分裂以色列及其盟友,乃至以色列自己。这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他领导能力的信任。人们愈发怀疑,内塔尼亚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让国家陷入战争。在以色列人质的命运、战争行为和法治的问题上,以色列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分歧,动摇了将以色列团结在一起的制度纽带。

“自去年10月以来,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持续受到打击——尽管经历了9个月的战争,但以色列仍未实现军事目标,其社会和国内声誉也受到伤害。”查塔姆研究所中东分析师萨南·瓦基尔(Sanam Vakil)说。

厄兰格认为,哈马斯去年10月发动的袭击一度让整个以色列团结起来,但长期战争也使国家面临分裂,极右翼势力试图借机削弱并渗透政府关键机构。以色列军队的纪律也受到影响。

为了继续掌权,内塔尼亚胡赋予极右翼政客权力,比如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Itamar Ben-Gvir)和财政部长贝扎莱·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这些政客笃信宗教、支持扩张犹太定居点,反对任何形式的巴勒斯坦国。特别是本-格维尔和斯莫特里奇,他们反对与哈马斯达成任何协议,还在以色列官僚结构的关键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亲信。

2022年,斯莫特里奇(中左)和本·格维尔(中右)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议会。路透社

虽然这两个人只属于少数派,但他们和内塔尼亚胡一样,都是以色列在世界上的代表。对本-格维尔和斯莫特里奇的政治依赖和对他们过激行为的容忍,正导致内塔尼亚胡的形象受损。

以色列著名的记者和评论员内胡姆·巴尼亚(Nahum Barnea)担心:“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过程中,这可能会给这个国家的原始基因蒙上阴影。”他说,那些激进的民粹主义政客本不该进入政府,遑论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了,极右翼政客“希望我们的政权和价值观发生真正的巨变”。

文章注意到,本周发生的一场右翼暴动正是这种风险的明显例证。

7月29日,9名以色列士兵因涉嫌性侵巴勒斯坦男性囚犯被拘留审讯,引发以色列极右翼不满。1200多名右翼分子前往军事基地抗议,要求释放士兵。抗议随后变成了暴动,他们强行进入基地试图释放被囚禁的士兵。由于警力缺乏,以军甚至被迫从加沙前线和约旦河西岸调回了部分军队。

尽管内塔尼亚胡批评了抗议活动,但似乎也为抗议活动辩护,拿它与此前自己因推动司法改革而遭受的抗议相提并论。

厄兰格同时也提到,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相当多的以色列人希望内塔尼亚胡和他的极右翼联盟下台,但也有很多人希望哈马斯在加沙的权力被击败并瓦解,这样才能确保10月7日发生的事情不会重演。对于实现更持久和平的最佳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

以色列军队电台8月1日称,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遇袭身亡,哈马斯无限期冻结了停火和人员交换协议谈判。

局势持续升温之际,美国Axios新闻网2日报道援引两名美国官员的话披露,美国总统拜登1日私下对内塔尼亚胡发出“强硬”警告,要求他停止升级地区紧张局势,并立即达成停火和人质协议,否则别指望美国会再次提供帮助。

拜登1日晚间对记者表示,哈尼亚被杀“无助于”各方达成谈判协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