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就在董卓刚刚入京三天之后,董卓忽然召开了一场特殊会议。
在这场特殊会议上,董卓提出:要废黜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灵帝的次子刘协做皇帝。而且,已经手握京城军权的董卓,还把自己比作田延年。
田延年是西汉中期的一个大臣,曾经是大权臣霍光的心腹。当年霍光要废黜刘贺的时候,霍光曾经询问满朝大臣,大臣们没有任何一个敢答话。但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候,田延年站了出来,而且还拔出了自己的剑,表示谁不支持就直接杀了谁。
所以,董卓的这个比喻,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他已经认定了这个计划。如果有谁敢反对,他就直接杀了这个人。
然而面对董卓威胁,还是有一些正直的大臣,坚决不肯屈从。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汉末三杰之一,刘备的老师卢植。不过卢植当时手里没多大权力,尽管他说的头头是道,董卓也被驳的哑口无言。可是对于董卓来说,他并不是太过忌惮。
但接下来,就在卢植站出来的同时,另一个年轻官员,也站了出来,公开表示了反对。
这个人,就是袁绍。
在《三国演义》当中,袁绍反对董卓的这一幕,曾经是一个重头戏。当时袁绍不但表示反对,而且还抽出了腰间的佩剑,公开和董卓大喊:我剑也未尝不利!
而在正史上,这一幕也确实存在,但是和演义小说里描述的场面,稍微有点差别。当时袁绍表达了废帝的意思之后,袁绍第一时间表示反对说:“当今天子并没有错处!如果不顾礼法,废嫡立庶,很容易会产生争议。”
然后董卓暴怒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此时袁绍则是回答道:“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
董卓又说:“刘氏种不足复遗!”
袁绍最后说道:“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在这之后,袁绍横刀而去。就连手握重兵的董卓,此时也不敢直接杀了袁绍。而这一幕,落在其他人眼里,更是让一众年轻官员折服。就连年轻时代的曹操,都觉得这一幕的袁绍帅呆了。
在《三国演义》当中,因为官渡之战的存在,导致很多人觉得,袁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大家都觉得,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已经占尽了优势!这样的开局,袁绍还能打输,这不是无能是什么?
再加上袁绍家里的背景,实在是太牛。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袁绍就是一个只会靠家世的‘二世祖’,自己根本啥也不是。
这其实是对袁绍最大的误解。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看过袁绍的早年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哪怕拿掉那个显赫的家世,袁绍依然堪称一代枭雄。
如果不是官渡之战打输了,历史上的袁绍,其实本该是一个大男主爽文的标准案例。
对于袁绍的家世,后世基本上都比较熟悉了。袁家祖上四世三公,从袁绍爷爷的爷爷那一代开始,袁家每一代人,都有人位列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而到了袁家第四代人,也就是袁绍他爹那一代的时候,袁家再次推出了一个人,作为家族的继承人。这个人,名叫袁成。
作为家族继承人,袁成一直表现的非常优秀,各方面也都很合格。但可惜的是,这个袁成偏偏寿命不长,很早就去世了。而袁成去世之后,他就只留下了袁绍这么一个儿子。
不过,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对于袁绍的身世,后世其实一直存在两种争议。
第一种说法是,袁绍是袁成的亲生儿子。但是他母亲的地位很低,只是一个普通婢女。第二种说法是,袁绍是袁逄的儿子,这个袁逄是袁成的弟弟。然后袁逄和婢女私通,生下了袁绍。
等到袁成去世之后,因为袁成没有儿子,所以袁逄就把自己最不在乎的儿子袁绍,过继到了大哥袁成的名下。
对于这两种猜测,后世一直没有结论。但不管真相如何,总之,袁绍在礼法上面,肯定是这个袁成的儿子。而他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婢女,这事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所以,别看袁家号称四世三公,但是在袁家内部,袁绍的地位其实是很低的。而像袁家这种家族,一般都会有一种传统。那就是把家里主要的政治资源,都集中到某一个嫡系后代身上,以此来确保家族的稳定传承。
如此一来,在袁家内部身份比较低微的袁绍,注定不可能得到袁家太多的支持。
用现代话来说,袁绍故事的开端,就是一个大家族庶子的逆袭。
当然,就算得不到家里最核心的政治资源,以袁家的家世来说,肯定还是能让袁绍衣食无忧,而且让他顺利入仕。所以,袁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也没啥可多说的。虽然没了父亲,但他还是吃喝不愁,而且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而接下来,在家族力量的加持之下,袁绍很早就被特批入仕,直接做了郎官。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濮阳县令。
县令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很大,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能成为一个县的县令。这种事情,在当时其实是非常炸裂的。如果我们对比过同时代其他人的经历,我们就不难发现:一般的士族官员,都是三四十岁的时候,通过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通过了举孝廉考核,然后才能做一个县的县令。
而在做县令之前,他们一般要先在州郡做一些基层属官,然后再去一个县做功曹或者县丞。
在熟悉了当地的业务流程,并且通过了举孝廉考核之后,才有机会成为一个县令。
可是二十多岁的袁绍,却仅凭自己的家世,就直接成了县令。
不得不说,袁家四世三公的背景,确实是太强悍了。
不过,在入仕之后,袁绍接下来的上升路线,却并不是很顺利。而袁绍升官不顺利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因为年轻时代的袁绍,做人特别正直。而当时的汉朝,正好处于汉桓帝在位后期,政治上极度黑暗。这种政治上的黑暗,更是让袁绍特别看不惯。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就在袁绍刚刚做官之后不久,他母亲去世了。而按照当时的社会制度,母亲去世之后,袁绍必须得暂时辞职,回家去给母亲守孝。
总之,袁绍虽然起步很早,起点也很高。但做官没过多久,他就直接辞职回家了。而且,给母亲守孝三年之后,袁绍觉得还不过瘾,或者也有可能是他这时候懒得做官。反正在这之后,他又打着给自己父亲守孝的名义,又在家‘躺平’了几年。
当然,在这几年里,袁绍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在这几年里,袁绍私底下也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且第一次表现出了一种领袖气质。等到他守孝期结束之后,袁绍在士族的年轻一代当中,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声望。
另外,大概也就是在袁绍在家守孝的这几年里,东汉还发生了另一个主线剧情,那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简单来说,当时在位的汉桓帝和汉灵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大肆重用宦官集团。这就导致士族官员集团的利益,严重受到了侵犯,不得不开始反击。
而为了镇压士族集团,汉桓帝和汉灵帝,各自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禁锢’行动。在他们的命令下,大量闹事的士族官员被通缉禁锢。有些官员,甚至被一口气关了二十多年,一直到黄巾起义之后才被释放。
也就是在党锢之祸发生期间,袁绍结束了自己的守孝期,从老家回到了京城洛阳。当时的袁绍,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见到汉灵帝大肆逮捕士族官员之后,袁绍觉得特别气不过。于是,他多次帮助那些被通缉的官员逃跑,而且还和他们有很多秘密联系。
正是在袁绍的帮助下,很多‘党人’顺利逃出了京城,躲过了这场祸事。同时,因为这件事,袁绍在士族当中的名声,也彻底传了出来。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大家每次提到袁绍这个名字,第一反应都是那个‘侠肝义胆’的袁本初。
靠着这种关系网,袁绍第一次开始摆脱袁家的限制。如果说,之前袁绍的官职,都是靠袁家的家族影响力得到的。那么在这之后,很多人看中袁绍,终于开始有了袁绍个人的因素,而不单单是因为袁家的背景了。
不过,袁绍这种大张旗鼓的行动,自然也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当时宦官集团那边,很快也收到了消息。此后不久,那位在宦官集团内部,权势极大的中常侍赵忠,就开始在宫里大肆说袁绍的坏话。他说袁绍阴谋结交党人,很有可能是要图谋不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汉灵帝时代,赵忠是一个特别有权势的宦官,当年汉灵帝就曾经亲口说过‘赵常侍是我母’这样的话。所以,赵忠开口之后,就连袁家也兜不住了。
于是接下来,袁家的长辈很快就把袁绍叫过来,一顿臭骂。在这之后,袁绍虽然依旧不改初心,但做事却小心了很多,这才没有被宦官们抓住把柄。
就这样,此后的几年里,袁绍因为看不惯当时的朝政黑暗,又在家里躺平了几年。而在这几年里,袁绍虽然做事小心谨慎,但一直在帮助那些党人。如此一来,袁绍的个人声望就更大了。到了后来,袁绍已经俨然成了年轻士族心中的‘领袖人物’。
再之后,到了公元184年,已经‘赋闲在家’多年的袁绍,终于再次被征辟。这一次,征辟他的人,就是那位大将军何进。
然而,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袁绍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太感兴趣。但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的叔叔袁隗,也就是当时袁家的掌舵人,又把袁绍一顿臭骂。正是在袁隗的这次批评之后,袁绍难得听话了一次。此后不久,他就接受了何进的征召。
对于当时袁隗和袁绍这对叔侄之间,到底谈了什么,后世其实一直都很感兴趣。但可惜的是,对于这种两人之间的密谈,史书上注定不可能有记载。
但后世史学家普遍猜测,当时袁隗之所以能说服袁绍,让袁绍痛痛快快去上任,主要是因为袁家当时家族计划。
简单来说,此时的袁家,在袁隗的带领之下,已经和何进家族结盟。当时的情况是,宦官集团和汉灵帝母亲的家族结盟,双方形成了‘宦官派’。而以袁家为首的士族集团,则是和何进家族结盟,形成了‘何家外戚派’。
这两派整体实力,相差并不算多,大致可以相互抗衡。而两派争斗的焦点,就在于汉灵帝立储的问题上。何家和袁家这一派,主张立皇长子刘辩。而宦官派那边,则是更倾向于立皇次子刘协。
而袁家当时对于袁绍的定位,就是让他代表袁家,去何进手底下做事。既是在充当双方沟通的渠道,也是相当于袁家放在何家这边的‘人质’。
所以接下来,当袁绍来到何进手底下之后,他很快就成了何进的心腹手下。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何进都会找袁绍商议。
而且后来,在何进和袁家的共同推举之下,袁绍更是迅速升任虎贲中郎将,直接掌握了洛阳周围最精锐的虎贲禁卫。如果类比今天的话,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是中央警备团的团长。
对此,后世普遍认为,何进之所以如此看重袁绍,一方面是在通过袁绍,和袁家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袁绍自身作为年轻一代领袖的地位,也是何进极为重视的。只要拉拢了这样的袁绍,就意味着可以拉拢他身后的一大批青年士族官员。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之后,到了公元188年的时候,汉灵帝下令组建了‘西园军’。因为黄巾起义的原因,之前洛阳周围的精锐,基本上都被调走了。所以汉灵帝此时才会下令,组建一支新的军队,作为自己的直属军事力量。
显然,这支军队虽然刚刚组建,但政治意义极大。谁都看得出来,接下来在京城这边,这支军队将会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谁能控制了这支军队,谁就能拥有更大的权势。
如此一来,当时的袁绍,就被何进和袁家一起发力,塞进了这支西园军,成了西园军八个校尉之一。
在西园军内部,几个校尉之间,地位其实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汉灵帝的心腹宦官蹇硕,名义上是西园军的最高领导。而当时的袁绍,地位大概就只在蹇硕一人之下,在西园军内部属于二号人物。
于是,到了汉灵帝在位末期的时候,袁绍已经彻底挤进了帝国核心决策圈。此时的他,手握京城内最精锐的一部分军队,背后有袁家和何进的支持,自身又是年轻一代的领袖。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去世了。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汉灵帝的去世,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虽然汉朝矛盾重重,各地频繁爆发起义。但大体上来说,国家机器还可以保持基本运作。可是等到汉灵帝死了之后,所有的矛盾,瞬间就全都爆发了出来。
而当时在京城这边,首先开始爆发的,就是宦官和外戚之间的矛盾。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就是所谓的‘立储之争’。
在汉灵帝临终之前,汉灵帝的心腹宦官蹇硕,曾经提议让何进带兵,去凉州镇压叛乱。蹇硕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想把何进调离京城,削弱何家在京城的影响力。
不过何进也不傻,他第一时间就看懂了蹇朔的想法。于是接下来,何进玩了一招借力打力,他先是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同时,他提议由袁绍先带兵,去镇压徐州和兖州的叛乱。等到袁绍回来之后,自己再带兵去凉州。
面对这个建议,汉灵帝当时也不好回绝,只能暂时同意。而这样一来,袁绍也就可以合法的控制京城的一部分军队。最后的结果,反倒是何家的力量更强了。
当然,袁绍最后肯定是没去镇压叛乱。因为就在这之后不久,汉灵帝就驾崩了。而汉灵帝驾崩之后,宦官们这边首先出招,想要在宫里干掉何进。但结果,何进抢先知道了消息,没有进宫,反倒是在宫城外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逼迫宦官们就范。
而当时的袁绍,以及袁家其他人,就带着军队给何进壮声势。
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最终,何进暂时取得了胜利。而接下来,刘辩顺利登基,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则是开始执掌大权。再之后,何皇后就任命袁家的带头人袁隗,做了太傅,跟何进一起共同辅政。
此时的袁家,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随着何家掌权,一场针对宦官的杀戮,也就正式开始了。很快,那个之前还有兵权的蹇朔,直接被何家干掉。京城内的兵权,也基本都被何家收入囊中。
但就在这个时候,何家内部却出现了分歧。对于要不要杀剩下的这些宦官,何进跟何皇后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何进主张对宦官们斩尽杀绝,但何皇后却主张留下一部分宦官。
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站了出来,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何进,可以从京城外边调兵入京。一旦军队进了洛阳,就算是何皇后也会有很大压力,到时候就只能被迫同意这个方案。
没有人知道,当时袁绍是怎么忽悠的何进,才让何进同意了这个方案?也没有人知道,当时袁绍的背后,是不是袁家的长辈授意他,在何进面前提出这个方案。
我们只知道,后来,当何进点头之后,好几支军队开始同时被调入京城。但这些被调入京城的军队里面,带头的将军,大多数都是袁家扶持起来的人。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随着军队逐渐接近京城,宦官们开始慌了起来。此后,宦官们为了自救,于是就制定了一个刺杀计划。在他们的计划之下,何进被骗进了皇宫。然后几十个手拿武器的宦官,直接一拥而上,乱刀砍死了何进。
而接下来,在得知何进的死讯之后,袁家迅速带领家族力量,以及何进的那些旧部,开始攻打皇宫。他们打着替何进复仇的名义,大肆诛杀宫里的那些宦官。
同时,在乱战当中,他们还栽赃到了何家的另一个男人何苗头上。因为何苗和何进向来不太对付,所以他们就利用这个机会,谎称是何苗主导了这一切。再之后,何进的旧部瞬间开始哗变,直接干掉了何苗。
至于袁绍这边,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和自己的叔叔袁隗一起,假传圣旨,骗来了几个倾向于宦官集团的高层官员。等到他们来了之后,当场将他们斩杀。此后,袁绍又亲自带队,开始对宦官们进行追杀。
到了这一步,袁家显然已经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宦官集团被杀光了,何家掌权的男人也被干掉了。只剩下袁家,在京城内手握大权,操控一切。而在京城外面,正在赶来的军队,也是袁家扶持起来的人在控制。
所有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那么美好。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袁家即将获胜的时候,董卓却意外跳了出来,以一种极其不讲道理的方式,彻底掀了桌子。
于是再之后,才有了袁绍和董卓对峙的事情。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我们可能会觉得,袁绍真的很厉害,竟然敢剑指董卓。但如果我们看过正史上袁绍的经历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觉得:真正勇敢的,其实是董卓!
一个之前没有任何根基,单靠运气带兵入京的外地将领,他怎么就敢扬言要杀了袁绍呢?
也就是在这次对峙之后,袁绍仓皇逃离了洛阳,后来他又逃去了洛阳,准备开始起兵讨伐董卓。而在袁绍刚刚逃走的时候,就算董卓再怎么恨他,但碍于袁家的家世,还是想要拉拢他,甚至还不得不给了他一个太守的位置。
这就是袁绍年轻时候的经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袁绍,他真的不是什么无能之辈。相反,年轻时期的袁绍,也曾经心怀理想,还曾经是无数年轻士族的偶像。哪怕是不靠家世,单凭自身的力量,袁绍其实也注定不可能平凡。
如果不是后来袁绍打输了官渡之战,这样的袁绍,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大男主爽文的标准模版。
他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只会靠家世背景吃饭的二世祖。袁绍本人的能力,其实也是相当厉害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