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美援朝历史或者“上甘岭战役”有过了解的人,都会惊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在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的进攻下,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成功守住阵地,扭转战局的故事。

但是,敌我火力高度悬殊之下,伟大的志愿军是如何坚守阵地的呢?许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

在咪咕当下的热播电视剧《上甘岭》第2集到第3集,还原了以秦基伟、段显峰为代表的将领的英勇决策,以及志愿军战士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智慧。

从五圣山视察后,秦基伟回到十五军驻地,把自己独自关在了房间三天。

当初在誓师大会上,秦基伟告诉全体官兵,他们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集团军,勇于奋战反抗,为了胜利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经过不眠不休的思考,秦基伟拿出一份以积极防御、持久作战为指导方针的方案,提交给军党委会议。

作战原则是改造战地工事,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实行大规模筑城作业,建立攻不破的防线,坚决将敌人挡在防线之外。

在研究美军将领范弗里特的过程中,秦基伟组织了军部和八连进行了一场橄榄球赛。在激烈的身体冲撞比赛中,众人对范弗里特和美军的强悍战术有了进一步的切身体会。

橄榄球看上去毫无规则可言,全凭力量和速度取胜,但这与真实的战场非常相似,在美军不留空隙的一线平推战术下,在绝对力量和速度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想要赢得战斗只能用钢铁般的意志,并依托坚固工事,顶住敌人的进攻,消耗并疲惫敌人,待时机成熟再歼灭敌人。

经过五个多月艰苦的战斗和筑城,第十五军在自己防区挖掘坑道三百二十五条,长达两万多米,另外还有鹿砦、战壕、交通壕等工事数万米,初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的防御体系,并与兄弟部队的坑道相连接,形成了横贯防区的“地下长城”。

回顾历史,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飞机、坦克和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攻势强大,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却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除了中国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良作风和钢铁般的意志外,正是得益于志愿军这一套独有的杀敌利器——坑道工事。

正是成功地利用了坑道工事,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不仅成功地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且还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攻击力量。

在最新播出的这两集中,由黄轩饰演的“段显峰”一角得到了进一步的塑造。

在第1集里面,本以为只会“纸上谈兵”、花拳绣腿的段参谋,他不仅可以给新兵们讲讲捕俘战术,而且为了掌握敌军的第一手情报,还可以带队去敌后抓“舌头”,用炸药开坑道、利用自己过硬的军事技巧,成功拆除航空弹......一个满怀一腔热血,心理素质过硬、有勇有谋的军人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

在第3集的尾声,讲到1952年正逢美国总统大选,美军在朝鲜接连遭到志愿军重创,这一点成为艾森豪威尔攻击杜鲁门的主要武器。对此,美集团军前线做了新部署,频繁动作引起志愿军司令部的注意,邓华、杨得志、洪学智据此进行讨论,决定要尽快作出反击计划。

在朝鲜平康与金化之间,横贯志愿军前沿阵地,有一座敌军据守的著名山峰——391高地。高地长约1000米,山势险峻,周围是一片3000米的开阔地带,易守难攻。它是敌人插进志愿军前沿阵地前的一颗“钉子”,拔掉它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的防御态势,而且对敌形成威胁。秦基伟在经过分析之后,主动找到王近山,提议奇袭391高地。

而熟悉该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五圣山391高地的战斗中,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伪装草被敌人的弹药点燃,但为掩护潜伏战友、保证战斗胜利,这名战士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军史上,他就是——邱少云。不知道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故事,能否在后面的剧情得以呈现。

从前三集的剧情来看,电视剧《上甘岭》演员们真实刻画的每一幅画面,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犹如翻开了一本“影像历史”。“五圣山大战”一触即发,今晚八点,继续锁定咪咕视频,跟随志愿军一起回到那个热血壮志洒满上甘岭的壮烈岁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