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乌兰浩特6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喆 朱洪园)今天下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兴安盟红城小学。一进校门,记者就被校门口右手边的一片石榴园吸引。

记者注意到,每棵石榴树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介绍我国的各个民族,挂有基诺族牌子的那石榴树,石榴花开得正盛。

“这里有多少石榴树?”记者问。

“56棵。”四年级学生吴诺敏说,“这代表着我国有56个民族。石榴里面有很多籽,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各民族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兴安盟红城小学的石榴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摄

记者了解到,兴安盟红城小学始建于193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学校之一,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获得过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诸多荣誉。

走进校园,不同社团的学生正在进行课外活动。

红城小学副校长孙佳妮告诉记者,学校一共有56个社团,包括刺绣、华服、蒙药、剪纸、蒙古舞、四胡等。

6月24日,兴安盟红城小学,一名学生正在绘制长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摄

在教学楼一楼的活动室,一阵悠扬的四胡琴声传出,马世强老师带着四胡社团的学生正在排练。

27岁的马世强是乌兰浩特市的一名蒙古族青年,也是一位专业的四胡演奏员。

他曾获得兴安盟首届四胡大赛一等奖,还把这种蒙古族传统乐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带到了互联网上。

马世强在短视频网站拥有14万粉丝,演奏视频点赞量超过60万。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视频下,网友们叫他“高手”。

他的妻子李扎根也会演奏四胡,作为红城小学的音乐教师,她同时负责学校四胡社团的课程。

最近,李扎根刚刚生产,马世强就代替妻子给乐团的孩子们授课、排练。

他说,四胡是属于科尔沁草原的声音,曾经有一段时间,演奏这种民族乐器的人少了,但如今,四胡重新受到关注和喜爱。

“归根到底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支持。”马世强说,“要把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一边传承,一边改进,也期待网络平台多帮我们宣传。”

6月24日,兴安盟红城小学,学生正在演奏马头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喆/摄

在红城小学的四胡乐团里,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很好,他们平时学习统编的音乐教材,有的孩子还会演奏钢琴、马头琴和打击乐器。马世强的期待是,让更多孩子认识四胡,把这种民族文化带到世界级的舞台上。

孙佳妮告诉记者,社团活动是一座很好的桥梁,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们的友爱团结。

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介绍说,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石榴籽七讲团、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以及各种社团活动,营造滴灌式、润心田的育人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在学生心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