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浴血荣光》剧照
电视剧《浴血荣光》:
“青春战歌”的新时代表达
董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先后在央视、东南卫视和网络平台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剧以党的建军路线为故事主线,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伟大斗争和革命实践,展现了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到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的宏阔进程。全剧以新时代的视角、创新性的表达,生动展示了革命先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青春战歌”。
讲好革命历史故事的鲜活范本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梳理回望历史,如何以镜头语言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发展史,是影视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并践行的创作课题。电视剧《鲲鹏击浪》讲述1918年毛泽东自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心路历程;电视剧《问苍茫》讲述1921年至1927年,青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归来,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再到陈力导演的电视剧《浴血荣光》从1927年讲起,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历经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正是遵义会议之后,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几部电视剧剧中年代前后衔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建立再到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陈力曾经拍摄过电视剧《少年毛泽东》《谁主沉浮》《海棠依旧》以及电影《血战湘江》《古田军号》《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她对革命历史题材情有独钟,以质朴大气的镜头语言、极富张力的情节铺陈、丰满鲜活的人物塑造,把带有温度、带有情感的革命先辈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沉浸其中,得到精神的启迪、信仰的感召。一如她以前所执导的作品,电视剧《浴血荣光》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去溯本求源,从大量史料史实中挖掘展现人性的光芒,奏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革命道路的“青春战歌”,溯源来路,探索发展之路,从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人民奋斗、中国发展的故事。

开创革命历史叙事的创新表达
电视剧《浴血荣光》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青春化”的情感表达相结合,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剧集创作的创新突破。
一是多线叙事的情节铺陈。本剧涉及历史事件之多、人物之众是同类型电视剧创作中少有的,若干重大事件重大会议呈现、近200位真实历史人物塑造给创作带来挑战。全剧采取多线叙事、交叉叙事的方式,从多个层面进行情节设计,既有正面的交锋,也有背后的较量;既表现战场的残酷,又不失家国的温情;大格局结合小细节,大视野融合真情感,以张弛有度的节奏、大开大合的叙事,塑造了革命先辈英雄群像。

二是多重视角的情感表达。本剧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亲情、爱情、战友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展示了革命先辈对国家、对民族的炽热感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他们对家人有着浓郁的亲情,对革命理想有着热血激情,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坚定的信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前途命运的重任。毛泽东的堂妹“菊妹子”毛泽建和丈夫陈芬分别任游击队队长、党代表,投身革命先后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为掩护朱德突围被捕,英勇就义;夏明翰和他的弟弟夏明震牺牲时分别是28岁、21岁……这些情节无不让人动容。裁缝林育才一家四子的名字分别是“有家”“有国”“有田”“有书”,寓意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一家人投身革命,个个都战斗在第一线,给红军缝军服、送情报、运弹药、救伤员……林育才一家是闽西群众、也是中国普通百姓的缩影,是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英勇牺牲、卓越贡献的真实写照。
塑造英雄人物群像的创新之作
人物塑造对于电视剧至关重要,决定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对于革命历史题材而言,生动呈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对主创人员创作能力的考验。电视剧《浴血荣光》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一是让人物带动情节。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其情节和人物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浴血荣光》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新的突破,在群像化塑造人物的同时凸显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部40集的电视剧塑造了近200位历史人物,立体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还生动展示了卢德铭、王尔琢、伍若兰、毛泽建、刘安恭、宛希先、张子清、伍中豪、杨开慧、陈树湘、余贲民、毛泽覃等革命先烈,于群像叙事中见人物,于情节发展中见性格,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

二是让细节丰富人物。导演带领创作团队,阅读大量历史资料,走访革命博物馆、采访百岁老兵等,辗转福建、河北、上海等地实景拍摄。开拍前几个月,演员就进组体验生活,和老乡们一起吃住。曾5次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王仁君表示:“虽然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恪守的创作规律,比如深入体验生活等,是不可或缺的根基。”正是在创作中演员走进人物内心,才让人物可感可信可亲。杨开慧拿出父亲留下的衣料给即将出发的毛泽东做衣服,一件衣服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毛泽东出发武汉参加“八七会议”前夕,为孩子买奶糖、拨浪鼓,此后拨浪鼓在剧中作为意象多次出现,彰显毛泽东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毛泽建把手镯托人带给堂兄毛泽东支援井冈山建设,这手镯闪耀着她的生命之光;朱德看到陈毅鞋子破烂,为陈毅准备新布鞋,表现战友之间的关心关切。这样生活化的细节设定,丰富丰满了人物,让人物更富情感张力。
开展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对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讲述了故事,而且让受众通过影视作品正确认识历史、积极面向未来,成为昂扬向上、奋发进步的精神动力。谈到电视剧《浴血荣光》的创作初衷,陈力表示:“希望观众能跟随镜头走进那段历史,实现两个时代年轻人的隔空对话,共同感受信仰的力量。”王仁君表示:“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能跟随剧中的情感脉络,直观感受人物的经历与精神力量。”周恩来的饰演者陈龙表示:“当时那些年轻人呐喊的声音需要被现在的年轻人听到,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演员也是媒介,通过艺术手法进行演绎,让观众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可贵精神。”

历史不仅存在于案头书本中,以影像的方式传播更容易让青少年接受。电视剧《浴血荣光》艺术再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湾改编、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方法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阐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规律,这是当下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为应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欣赏习惯的变化,本剧还采取新的传播策略,如在B站上线UP主解说版、抖音发起“爷爷的军功章”话题……这些传播方式让年轻受众更易接受和理解,从而扩大传播效果,引发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剧中革命先辈的故事,如精神明灯照亮人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作者系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读完点个【在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