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党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国军拥有着纸面上的绝对优势,持续向解放区发起进攻。

在重压之下,各个解放区都遭遇了巨大损失,其中晋察冀、华中、中原三大根据地都丢掉了首府。

相比较起来,华中和中原情况更惨,整个根据地都沦陷,而晋察冀虽然丢失了张家口,但根基尚在。

这里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对华中和中原基本都持理解态度、对晋察冀却是恨铁不成钢呢

这个问题,跟当初的时局以及中央的方针有关。

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就开始博弈交锋,最初是在谈判桌上。本来我方在全国已发展出19块比较大的根据地,在不断的协商过程中,就妥协缩减成了8大解放区。

当时陕甘宁解放区首府位于陕北延安;东北解放区首府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晋绥解放区的首府位于山西兴县;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位于河北邯郸;

晋察冀解放区首府位于河北张家口;山东解放区首府位于山东临沂;华中解放区首府位于江苏淮阴;中原解放区首府位于湖北大悟。

除了陕甘宁相对安全外,其他七个解放区都要直面敌人的进攻。

国民党做战争部署时,重点就放在了中原地区,为何?除了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外,还在于我中原根据地是四面环敌的。

对他们来说,攻打中原地区,把握更大,希望拿下这个“开门红”,来引发连锁反应。因此,1946年6月,解放战争就以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拉开了序幕。

而在我党的战略中,中原根据地的丢失,几乎是必然的。早在日本投降不久,中央就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

这个“南”,主要就是中原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他们最大的任务是尽可能迟滞敌人的进攻,拖住国军的脚步,为那个“北”——东北战场争取发展时间。

所以,中原根据地在整体的决策部署里,属于必要时可以放弃的定位。

这很无奈也很现实,毕竟我党兵力就那么多,能抽得出来的机动力量都去支援东北了,有得就必然会有舍。

而且在调停谈判期间,国民党对中原的监视是最严格的,我军在这一带旅级以上的部队调动,没办法避开国民党的眼线,四面都是敌人,想支援也支援不了。

种种条件限制,中原的结局差不多就定下了,因此,毛主席等领导并没有太苛责李先念等中原局的干部。

民间对中原解放区丢失也比较宽容的原因在于,中原突围时皮定均打出一手神操作来。

中原军区在得知被包围后,做出的应对是非常仓促的,王树声给1纵1旅旅长皮定均下令,让他带着7000人拖住敌人三天,掩护主力突破平汉铁路。

但是这里面有个漏洞,3天后怎么办呢?皮定均就去询问了王树声,结果王树声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接下来的事需你们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可向西追赶主力,也可化整为零就地打游击,还可向东挺进,甚至越过长江,突入到苏皖根据地都行。

也就是说,上级认定了这支部队留下来结局不会太好,中原军区对皮定均旅的定位,就跟中央对中原军区的地位是一样的。

可皮定均硬是凭借胆大心细,拖住了敌人的大部队,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还创造了奇迹——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左冲右突20多天,抵达苏皖一带时还剩5000多人。

本来大家对结局都已经有心理准备,中原军区还有如此亮眼的一部分,自然评价不会太差。

苏中比中原只稍微好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一点,还是三面都有敌人。国民党调集中央军精锐大举进攻,粟裕却能打出七战七捷,歼灭大量敌人生力军。

不过当时的整体实力对比悬殊,苏中又靠近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必会拔出这颗钉子。国军李默庵战败后,还有张灵甫整74师、桂系“钢7军”等部蜂拥而来,淮阴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山东最初的情况要比苏中好,可几仗打下来,也失去了主动权,于是中央决定让两部合并,由粟裕来负责军事指挥。

中央对苏中的定位也是防御,能打出七战七捷这样的亮眼操作,已经是意料之外。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苏中是丢掉了首府,但先前已歼灭很多敌军,且己方实力尚存,所以毛主席对粟裕也没有什么责怪。

但晋察冀就不同了,抗战结束时,该根据地野战部队加地方武装人员共计32万,管辖了164个县、约4千万人口,在所有根据地中排名都是数一数二的。

有这个底子在,中央对晋察冀寄予了厚望,希望依靠这片根据地打出不一样的天来。

可解放战争仅仅爆发几个月,晋察冀接连吃下几个败仗,让包括毛主席在内的领导们都没有想到。

1945年10月,晋察冀与晋绥合作发起绥远战役,两部加起来有5.3万人,却始终没有拿下傅作义占据的包头、归绥,12月初被迫撤围。

1946年8月大同集宁战役,晋察冀与晋绥再次联合,集结了十余万人猛攻大同,然而阎锡山麾下将领楚溪春凭借城墙、工事,顽强守住了大同重镇。

而在双方战局胶着时,傅作义在另一边搞了偷袭轻易攻下卓资。随后他兵分三路故步疑云,没有去救大同反倒攻击集宁,这让我军方寸大乱。

集宁是张家口的门户,此处若失,晋察冀首府危矣,我前线指挥张宗逊、罗瑞卿迅速从大同一线抽调部队去救,可惜还是没能敌过傅作义,最终集宁丢了、大同也打不动撤围了。

1946年9月,国民党中央军嫡系李文兵团想“趁你病要你命”,向张家口发起进攻,不过被晋察冀阻隔于外寸步难进,关键时刻,又是傅作义来搅局

傅作义让两个师从大同大摇大摆出动,吸引我军的注意,另外派四个师从集宁秘密出发,向东穿过数百里草原,绕商都突袭张北。

这打得晋察冀措手不及,傅部只用半天就破城,张北一失,张家口屏障全无,我军只好撤离。三天后,傅部进入张家口,城内大量来不及带走的物资都便宜了傅作义,还被其掩杀了一番,损失惨重。

张家口当时有着“第二红都”之称,连接了关内关外,又临近苏联,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

晋察冀丢失首府,造成的影响远比中原、苏中恶劣得多。而且这样的失利,是不在中央预料内、完全有机会避免的。

本来晋察冀是抗战模范根据地,结果却打出这样的成绩,毛主席怎能不批评?

不仅是丢失首府,晋察冀第一年的整体战绩都不太乐观,1947年6月周总理在小河村会议上总结过:我军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

从数据上看,晋察冀我军有兵力24.7万人,歼敌14.4万,其中正规部队6万人,共消灭0个国军整编旅(师)。这说明了啥?

打的基本都是地方武装,如果遇到国军正规部队就只能进行消耗战,无法实现歼敌之目的。

鉴于这样的状况,朱德和刘少奇连忙赶到晋察冀帮忙整训,后来还是通过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才稳定了下来。

如果晋察冀能像华东一样,迎来一位擅长军事的将领负责指挥,或许早期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后来晋察冀还是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