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热播剧《生万物》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天牛庙村宁、封、费三家,长达六七十年的恩怨纠葛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宁学祥幡然悔悟,决定献地,封腻味得到了惩罚,天牛庙村的日子越过越好。
相比于原著的黑暗,电视剧已经做了相当大的改编与美化。用绣绣和大脚的善良,给予了那个时代一抹珍贵的亮色。
但是,在三家的恩恩怨怨中,占据主线的,却依然是人性中阴暗与罪恶。
人性中有七宗罪。
洞见君也总结了剧中展现的人性七宗罪,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1
贪婪

剧中,最贪婪的人莫过于地主宁学祥。
明明已经坐拥七百亩田地,却还是不知足,想尽各种办法占别人的地。
他打着请客吃饭的幌子把封四灌醉,怂恿封四把地卖给自己,让他出去赚活钱。
封四脑子一热,签字画押,五块一亩低价卖给了宁学祥。
封家没了地,一下子被逼上绝路。
不仅是外人的地他要占,自家人的地他也要占。
宁学祥的弟弟宁学瑞因为要救儿子,不得已要卖三十亩地筹措赔偿金。
费家嫂子出价16块大洋一亩,480块大洋全部收下。
本来契书都立好了,宁学祥杀了出来,用祖训拿捏了自己弟弟,逼他把地卖给自己。
气走费家嫂子之后,他把价格压到十块一亩,想要趁火打劫。
要不是儿女出来阻拦,他差点得逞。
莎士比亚说:“欲望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灵烧焦。”
不加节制的欲望,足以毁掉一个人的温情与底线。
宁学祥的贪婪给自己带来的报应。
两个女儿对他人品不齿,和他不亲。
而封四为了复仇,带着马子围村,害死了村里几十条人命。
所有的东西都有代价,一味贪婪,放纵欲望,只能自食恶果。
学会节制自己,知足少求,一个人才能避害就利,行稳致远。
02
自私

哲学家黎鸣在《问人性》中说:由于自私基因的控制,人的自私也是根深蒂固、根本难以移动的。
但是人若是一味利己,那就与动物无异。
在剧中,铁头加入农会,成了农会的头头。
他明面上说:要帮大家争取利益,要减租、永佃。但实际上,农会只是为他谋取私利的工具。
他借着农会去给费家施压,费家嫂子无奈之下给了他永佃的资格。
然后,他就不管了。
费大肚子没有拿到永佃,让铁头给自己出头,铁头却压根不愿搭理他。
直到宁学祥造假事件被费家嫂子知道,费家嫂子威胁铁头要收回他的永佃权,他才慌了神。
他在绣绣的指导下,拿着农会的信找了宁学祥。
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宁家才给费大肚子办了永佃,铁头也得偿所愿。
早期的铁头,名义上是农会的头头,却一味假公济私。
他从没有真正关心过其他农户的权益,自始至终,他想要的是只是自己十几亩地的永佃权罢了。
这也导致他被村里很多人诟病,众人也并不信服他。
自私是人的天性,无私却是一种修行。
和铁头相反,费文典一直不计利害,为百姓、为大家谋福利。
大家自然而然地聚在他身边,听他领导。
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想着自己,那就只能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动物。
心里装着别人,懂得为他人着想,才能摆脱动物的属性,活出个人样来。
03
懒惰

封四死后,儿子腻味逃亡,妻子饿死,小儿子封没味只能跟着封二伯过活。
作为堂哥的封大脚带着他去砍柴种地,教他基本的生存技能。
他却不愿学,反而说出了一番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哪家的柴火垛不能抽两根做饭,我干嘛要自己砍。俺不学种田,在地里刨食的庄稼汉子最没出息了。
封没味才六七岁,但是这份懒惰已经学了他爹封四十成十了。
封四自己游手好闲,不愿耕地劳作,好好的家产被败光。
灾荒年里,他老婆在别人接济的情况下还能饿死。
正是因为这份懒,才导致了封四一家家破人亡的命运。
《生万物》里有句话:地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人若负了土地,天灾人祸都是报应。
和封四相反,这句话几乎是封二的座右铭。
他太爱种地了,一块地恨不得翻三遍,所有的力气和精力都用在了地里。
施肥、浇水、翻地、播种的规矩他都一清二楚。
所以哪怕当时分家时没有分到好地,他的日子在村里过得依然是不错的。
大脚承袭了老爹的心性,做事勤劳踏实,肯下力气。
封二一家的日子才能蒸蒸日上,越过越好。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世间所有的幸福和富足,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身勤力行的结果。
足够勤奋,足够努力,家庭才能富足,才能兴旺。
04
冷漠

三省遭灾之后,大量难民涌入了天牛庙村。
宁绣绣一家给难民分了粮食,奈何只是杯水车薪。
费文典去请自己的嫂嫂放粮接济难民,没想到嫂嫂对难民的遭遇无动于衷,反手把粮食转运到了城里的药铺。
然后对着文典哭穷,说家里的粮食早就没有多少了。
还好文典机智,顺着地上遗漏的碎米找到了转运粮食的地点,顺利开仓放粮。
对难民无动于衷的还有宁学祥。
他儿子宁可金手里有枪,他先让儿子守住自己家,防止灾民闹事。
后来又找警察局的车,帮忙把粮食运走。
还好绣绣和苏苏带人赶到,顺利劫下粮食,才救活了一方灾民。
剧中对这一段的处理很有意思。
绣绣在宁家门口放粮,屋内银子在生孩子。
外面灾民获得新生,里面银子也诞下了一个小生命。
老来得子的喜悦,终究是冲淡了宁学祥失去粮食的心痛。
善有善报,学会施于,才能获得。
放下心中的冷漠与势利,学会释放温暖与善意。
当善意流转起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泽。
05
仇恨

封四丢地之后,为了报复宁学祥引来土匪打算屠村。不仅搭上了自己的命,还连累了自己的孩子封腻味。
封腻味看着父亲被吊起示众,看着父亲被摔下土墙,看着父亲被乱枪打死,仇恨在心里生根发芽。
逃亡路上,他发誓要杀掉所有害死父亲的人。
父亲引土匪进村,他长大之后引日本人进村。杀死村长,害死乡亲,最终众叛亲离。
封四害死数十位村民,死有余辜,腻味却被仇恨蒙蔽双眼,执意报仇,最终也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常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仇恨其实是人性深处的防御机制,有了它,才能让侵害者付出代价,才能让别人不至于坏得肆无忌惮。
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若任由仇恨发酵,只能让自己坠入无尽的深渊。
仇恨是人性,原谅是智慧。
学会宽容与和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带来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06
嫉妒

大结局中,费左氏毒杀苏苏让很多人感到惋惜。
很多人说是费左氏魔怔、偏执,一定要捍卫自己信奉了一辈子的礼教。
但是深究背后的心理,其实是嫉妒。
她十几岁嫁入费家,丈夫几年就去世了,她二十出头就守了寡。
因为是官宦人家,她守着贞节牌坊过了一辈子。
几十年的孤寂,就这样一点一点熬了下来。
但是苏苏则不然,苏苏在文典死后没有守寡,反而要改嫁了。
她另外觅得了一个心上人,还有了孩子。
这样的幸福让费左氏几十年的守寡成了笑话——凭什么我受的罪,你可以不受。
费家的这座坟,凭什么就单单埋葬了我的人生。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撕碎别人的伞。
很多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到头来反而成了礼教最坚定的维护者。
在礼教的大棒下,她们可以让人尝尝自己的痛苦,安慰自己已经扭曲的心灵。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修养,就是不把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施加给别人。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人性极为深刻的洞见。
07
虚伪

面对农会的压力,宁学祥开始减租、永佃。
但是对这个连狗屎都要抢的老抠来说,这简直是在剜自己的肉。
他让筐子抬着桌子,叫上文书,自己大摇大摆跟着上街,摆出一副愿意永佃的姿态。
到了地方之后,当场给带了地契的三人办了永佃。
佃户看到之后,欢欣鼓舞,农会见他识时务也不找他麻烦了,费家见他带头,也就不抵抗了。
谁承想,到了半夜,白天办永佃的人又都回来把地契还了。
原来,一切都只是他做的一出戏。
那三个佃户,只是他找的演员。
为了让他们保守秘密,他威胁一旦泄露此事,让他们谁的地也租不着。
若不是费家嫂子机敏,只怕真让他顺利蒙混过关了。
在原著里,宁学祥因为糊弄村民,最终被佃户乱棍打死,绣绣也没有原谅这个爹,下场极其凄惨。
无论和谁相处,真诚都是基础。
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通过虚伪立身的。信任的基石一旦垮掉,只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信义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保障。
无论和谁交往,打明牌,守信义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硬的底牌。
人性,是神性和兽性的混合物。
兽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并非我们顺应、沉沦的理由。
作家托马斯·卡莱尔说:神赋予我们恶的同时,也给我们征服恶的武器。
人有理性,人能自省,人能为自己立法,人能选择自己的活法。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超越本身的兽性,超越人性之恶,让自己活出一个人样,活出自己的神性。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不懈怠,不自大,努力让自己摆脱无知、愚昧,摆脱人性的原罪,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