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都是大俄的坏消息,俄粉如果要读,请备好纸巾。
提要:乌克兰无人机突袭乌拉尔以东,俄罗斯战略后方不再安全——乌军跨洲打击体系成型,俄能源命脉遭系统性切断
01
历史性跨越:
无人机首进亚洲,俄腹地不再安全
10月6日夜,乌克兰无人机编队悄然掠过乌拉尔山脉,对秋明州安蒂平斯基炼油厂发动精准打击。这座年产能750万吨的能源枢纽,距乌克兰边境超过2100公里,位于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安全区”——西伯利亚腹地、亚洲北部。此次行动标志着乌军首次实现从本土到亚洲的跨洲纵深打击,俄罗斯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自此全域暴露于威胁之下。

尽管俄方宣称“成功拦截”,但多方证据显示,炼油厂核心装置遭实质性破坏,生产陷入停滞。更关键的是,乌军此次行动并非孤例,而是近期一连串战略破袭的巅峰之作。
02
六天五击:
能源命脉遭系统性瓦解
10月1日至6日,乌克兰对俄炼油体系发动了前所未有的连环打击:
10月1日,莫斯科以北新雅罗斯拉夫尔炼油厂(年产能620万吨)爆炸;
10月3日,奥伦堡州奥尔斯克炼油厂(距乌1400公里)被远程命中;
10月4日,全国第二大的列宁格勒州基里希炼油厂(年产能1870万吨)第四次遇袭,彻底停工;

10月5日,下诺夫哥罗德克斯托沃炼油厂(年产能1700万吨)发生剧烈爆炸;
10月6日,秋明炼油厂遇袭,乌军打击范围延伸至亚洲。
短短六天内,俄5600万吨年炼油产能陷入瘫痪,全国炼油能力损失过半。乌军通过持续打击能源基础设施,正逐步绞杀俄战争经济的命脉。
03
S-400防空神话破灭
乌克兰无人机一击致命
俄罗斯价值数亿美元的防空系统,在几千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面前黯然失色。
乌克兰武装部队第92独立突击旅的士兵日前完成了一次精确打击,使用国产“谢勒皮”自杀式无人机,成功摧毁了一套俄罗斯最先进的S-400防空系统。
由谢尔盖·普里图拉慈善基金会发布的袭击画面显示,无人机直接俯冲至雷达阵列,随后发生剧烈爆炸。

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将S-400“凯旋”防空系统作为“国之骄傲”来宣传,号称是世界最强的多层防空系统。
这套系统被认为能够发现600公里外的目标,构建“滴水不漏”的防空网,俄罗斯曾以55亿美元的高价向印度出口5套该系统。
乌克兰军队使用的“谢勒皮”自杀式无人机与高昂的S-400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
乌克兰军方近年来多次成功使用无人机袭击俄罗斯防空系统。
此次袭击事件暴露了S-400系统在实战环境中的脆弱性,特别是对低空、慢速、小型目标的探测和拦截能力存在缺陷。
这一损失对俄罗斯而言代价惨重,同时也让其所谓的“全球最佳防空系统”蒙羞。
S-400系统的此次失败不仅是一次战术损失,更对俄罗斯的军事声誉造成了深远影响。
曾被誉为“世界最强防空”的系统,在低成本无人机面前不堪一击,这让潜在的国际买家不得不重新考虑采购决策。
在现代战争中,昂贵的传统防御系统与廉价无人机之间的不对称对抗,正悄然改写战场规则。
04
千里之外精准猎杀舰艇
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的精准一击,让俄罗斯海军再次尝到了现代战争的苦涩。
“绝对安全”的内陆湖泊,不再安全。10月4日凌晨,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奥涅加湖的晨雾中,一艘俄军最新型“布扬-M”级导弹艇“格雷德”号遭遇突袭。

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他们的攻击精准命中舰艇右舷发动机舱,导致动力系统严重受损。这段位于内陆湖泊的“安全水域”,距离俄乌前线约980公里。
此次袭击展现了乌克兰超乎预期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奥涅加湖位于俄罗斯西北部,距离乌克兰边境近千公里,其间隔着俄罗斯本土的多重防空网。
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将侦察卫星、无人机、地面特工编织成一张精准的“捕猎网”。湖岸线测绘、船闸通行时间、舰船吃水深度,所有关键数据都被摸得一清二楚。
“格雷德”号并非普通舰艇。这艘2022年底才服役的导弹艇,满载排水量949吨,却配备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可搭载“口径-NK”巡航导弹。
这种导弹射程可达600至1000公里,被誉为“小船扛大炮”的典范。
俄罗斯媒体曾表示,“布扬-M”级导弹艇经过升级后,能发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一旦装备完成,这种导弹将成为对波罗的海北约防线的直接威胁。
军事分析界对乌军使用的具体打击方式仍有不同推测。
一种可能是乌克兰动用改装后的苏-24M战机发射“风暴之影”巡航导弹。这种导弹采用GPS、地形匹配和红外成像的三重制导,命中精度高。
另一种可能是乌克兰出动长航时隐身无人机实施自杀式攻击。类似战术此前已被用来摧毁俄军雷达系统。
“格雷德”号遇袭只是俄海军困境的一个缩影。这已是“布扬-M”级导弹艇在两个月内第二次遭遇重创。
今年8月,乌克兰曾在亚速海用无人机配合导弹攻击,击伤了另一艘同型舰艇。
对于俄罗斯而言,更大的尴尬在于“防无可防”。
此次袭击后,“格雷德”号至少需要半年大修——在西方制裁导致配件短缺的背景下,维修周期可能延长至一年以上。
俄黑海舰队已退守新罗西斯克,波罗的海小舰连内陆湖都不敢轻易停靠。曾经雄心勃勃的俄罗斯海军,正被迫收缩防线,面对一个无处安全的新战场。
05
双轨打击体系:
本土远程突防与敌后渗透结合
乌军能实现跨洲打击,依赖的是日趋成熟的“双轨作战体系”:
本土远程发射,依托国产“海王星-D”巡航导弹(射程1000公里)、“火烈鸟”重型巡航导弹及长航时无人机,形成覆盖俄纵远的火力网;
敌后渗透激活,通过特工网络在俄境内预置打击节点,绕过防空系统,实现“从心脏发起攻击”。
早在6月1日,乌情报部门已派遣特工潜入伊尔库茨克州别拉亚空军基地,利用伪装卡车释放无人机,摧毁了距乌4000公里的图-22M3轰炸机群。此次秋明袭击进一步证明,该体系已能稳定运作于亚洲目标。
06
俄军反击能力萎缩:
导弹产能见底,战略轰炸机被迫东迁
与乌军攻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远程打击能力的急剧衰退:
俄军导弹发射量骤降,9月仅发射十余枚导弹,远低于8月的40余枚,每日仅能零星使用“伊斯坎德尔”或“匕首”导弹;
产能枯竭,西方制裁导致精密部件短缺,导弹生产线难以维持;
平台损毁,6月乌军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的袭击,导致近20架轰炸机被毁,俄军被迫将图-160等稀缺资产转移至远东极地,甚至迁至距阿拉斯加仅几百公里的楚科奇半岛。
07
自主军工崛起:
乌克兰从防御到战略反制的蜕变
乌克兰国防工业已成为支撑持久战的关键力量:
本土装备占比超40%,包括射程1000公里的“海王星”导弹、射程3000公里的“火烈鸟”巡航导弹;

抗干扰导航技术,可在GPS被干扰环境下依靠惯性+视觉复合导航,实现精准打击;
低成本高产效,无人机群与巡航导弹的成本远低于俄防空系统拦截弹,形成“不对称消耗”。
从第聂伯河到西伯利亚,战场规则已被改写。乌克兰通过自主军工体系与灵活战术,将战火引向俄纵深地带,同时在前线消耗俄军有生力量、在后方摧毁其战争经济根基。当炼油厂浓烟滚滚、轰炸机仓皇东迁之际,俄罗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领土广袤不再是天然屏障,战略后方已沦为前沿战场。而乌克兰正凭借持续升级的跨洲打击能力,掌握这场持久战的关键主动权。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留言请理性讲技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