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警察中的败类。” 1985年,云南砚山的老百姓,提起当警察的陈建军,就止不住地叹气:“原来挺好个孩子,咋就成了小流氓了呢?” 而他的妻子,更是跑到公安局哭诉:“领导们,你们好好教育教育陈建军吧,他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不跟他过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众人唾弃的人,却突然死去,也让无数鄙夷他的人,懊悔不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62年,陈建军出生于云南省麻栗坡县。 从他记事起,他就看着父亲每天穿着一身警服惩恶扬善,深受当地百姓尊敬。 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立下了长大也做警察的志向。 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境外毒品进入我国的必经之地。 因此,云南公安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禁毒。

为了打击贩毒团伙,还老百姓一个太平日子,省公安厅决定成立一支缉毒大队。 消息传来,20岁的陈建军跃跃欲试。 凭借出色的考试成绩,他毫无悬念的入选了。 陈建军深知,缉毒警察意味着什么。这是死亡率第一的警种,每天与之打交道的都是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 所以,当进入警队以后,他用心学习,拼命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反应能力、搏斗技能、辨别毒品的能力等等。 每次执行任务,他都能出色的完成,并且多次获得上级的肯定和嘉奖。 1983年,陈建军被调到平远街工作。

在当时,平远街堪称本地最混乱的一个地方,是各种犯罪分子的聚集地,走私毒品与武器的情况屡见不鲜。 1984年6月,陈建军和队友以检查非法武器为由,在平远街盘查过往车辆。 在一辆客车的过道上,陈建军发现了一个红布包。他用手一摸,手感是软的。放到鼻子底下一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 这一来,陈建军的心里基本就有数了。 “这是谁的东西?”他高声问了好几遍,没有人回应。陈建军自言自语:“这么软,应该不是武器。” 他一边说,一边把布包放回了原地。 之后,他和同伴下了车,挥手放行。 其实,陈建军这么做,不过是为了麻痹毒贩。他早就识破了毒贩的伎俩,这正是他们惯用的“人货分离”的手段。 待陈建军两人一下车,车上的贩毒分子以为自己安全了,立刻捡起了地上的布包,他哪里知道,陈建军已经骑着摩托从后面追了上来。

不一会儿,摩托就超过了客车,并对其实施拦截。最终,贩毒分子人赃并获。 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由于陈建军表现出色,很快就荣立了三等功。

那么,原本优秀的缉毒警察陈建军,又为何会变成了小混混呢? 自从缉毒大队成立之后,贩毒团伙受到重创,这无疑是断了毒贩的财路。 已经尝到了甜头的毒贩们怎么可能甘心,为了应对检查和抓捕,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给缉毒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打击贩毒分子,上级领导决定,派陈建军到贩毒团伙内部去做卧底。 卧底的危险不言而喻,为了当好这个卧底,陈建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首先,他必须要加强个人技能,比如,学习多种方言,学会化妆,甚至还要学会“演戏”。 既要演给身边的人,也是演给那些毒贩看。 “演戏”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变坏”。 于是,陈建军从外表开始改变。不久之后,人们在砚山县街头经常能看见一个,叼着烟头,染着彩色的头发,穿着大喇叭裤花衣服的混混。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陈建军的变化吸引了很多流氓地痞,他跟着这群人打架斗殴,满嘴脏话,俨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陈建军前后巨大的变化,让街坊邻里大跌眼镜,说什么的都有。 “老陈家的大儿子好好的一个人,咋就变成这样了呢?” “就这样也能当警察?” 更有甚者,对陈建军的父亲说:“老陈啊,你是老警察了,你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好,你怎么去管别人?” 老陈保持沉默,并不反驳,他相信儿子不是那样的人,他一定是有苦衷的。 虽然同为警察的父亲知道情况不一般,但做妻子的卿维维却受不了了。 自从陈建军“变坏”以后,整日在外面“鬼混”,老婆孩子都不管。 卿维维说他几句,陈建军就对妻子怒目相向,甚至还恶狠狠地骂她。 眼看丈夫确确实实变坏了,坏得无可救药。卿维维绝望之下,抱着不到一岁的孩子来到公安局,请求领导帮助她教育丈夫。 种种迹象都说明,陈建军“演”得非常成功,但他对这一成果并不开心。看着伤心的妻子,他几度欲言又止。 可是,他不能说出真相,只有让家人恨自己,自己的小混混人设才更真实。

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全,家人也能够安全。 就这样,陈建军忍辱负重,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幸还是降临到了陈建军身上。

1987年12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办年货,陈建军却在此时接到了一个任务。 原来,当地最有名的毒贩冯德国,要在年前出手一批毒品。 这个冯德国是只老狐狸,警方多次抓捕他都没有成功。 上级指示,这次务必要人赃并获。 陈建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像以往一样,化妆成一个大老板的模样,去与冯德国谈生意。 冯德国老奸巨猾,一见面就东拉西扯,并不急着进入正题。陈建军耐心地与之周旋,不让自己露出任何马脚。 用了半天的时间,冯德国才对他消除了一些警惕,两个人开始商谈相关事宜。

交易毒品,地点很关键。 陈建军把交易地点定在了珠琳镇,那里更适合队友们埋伏。 冯德国同意了陈建军的安排,但狡猾的他回去后就反悔了。 当陈建军按照约定好时间来到珠琳镇后,并没有看到冯德国的影子,只是收到了冯的手下转述的口信:“风声太紧,地点改在小波幺村。” 由于陈建军的身边,一直跟着冯德国的人,导致他无法将消息传递给队友们。 眼下怎么办?如果自己孤军深入,肯定会有危险,可是如果不去,这条大鱼就会脱钩,以后再抓难上加难。 时间紧迫,陈建军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为了完成任务,他决定博上一博。 当他坐着拖拉机到达小波幺村时,冯德国早就准备好了。现场除了冯德国之外,还有他的两个家人,以及几个打手。 冯德国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放心的开始交易。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交易进行到这一步时,陈建军知道不能再等了。尽管援兵没到,他仍然果断地拔出了手枪,大喊道: “不许动,我是警察!” 突然的变故,让冯德国吓了一跳,赶紧择路而逃,而陈建军则抓起毒品在后面紧追。 就在这时,一名打手冲了出来,手持火药枪对准了陈建军。 两者的枪声几乎在同一时间响起,打手被陈建军击毙,而陈建军的腹部冒出汩汩的鲜血。 他用手捂着肚子,依旧奋力追赶冯德国。

这时,其它的歹徒手持棍棒一拥而上,向着陈建军的身上、头上恶狠狠地砸去…… 当队友们赶到的时候,陈建军躺在血泊之中,身上覆盖了一层白霜,早已没有了气息。 他的右手依然维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 直到这时,那些误解他的人们才知道,原来陈建军仍然是那个不改初心的缉毒英雄。 陈建军的妻子悲痛欲绝,因无法面对丈夫离世的事实,终至抑郁成疾,在三年后也离开了人世。

陈建军牺牲时年仅25岁,在他短短5年的缉毒生涯中,成功卧底24次,缴获毒品一百多斤,抓捕毒贩19人,可谓战绩辉煌。 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牺牲的第一位缉毒警察,在他牺牲一年后,他的两个弟弟毅然穿上了警服,沿着父兄走过的路,继续和犯罪分子做斗争。 缉毒警察是行走在刀尖上的人,他们生前不能露面,死后墓碑上也不会刻下名字。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可能会失去生命。 仅2022年一年,就有487名缉毒警察壮烈牺牲。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决不能让缉毒英雄们流血又流泪。 在此,向英雄们致敬! 愿天下无毒的那天,能够早日到来! ---end--- 作者:尘墨 编辑:鸢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