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的时候五迷三道,搞钱的时候眼冒金星!这是网友对中国足协的辛辣评价。

8月25日,中国足协出台了一份《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虽然规定没有明说针对谁,但第三条写着“适用于中国足协及其会员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

懂得的人都懂的,这不就是冲着苏超来的嘛。

作为继贵州村超之后,今年最火的群众性足球活动,苏超的热度持续走高。相关数据显示,2025赛季其场均上座人数已达3万人,抖音播放量更突破惊人的100亿次。

这个业余联赛,凭借草根狂欢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大众的广泛喜爱。

然而,这项源于民间、扎根草根的赛事,终究被足协盯上了。

一纸新规,意图将苏超纳入管理范围。

文件中“统一备案、统一裁判、统一保险”的要求,若仅是为了规避黑哨、斗殴、假球等问题,倒也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对每一场群众性足球赛事收取“管理费”。

此前,河南举办的一场业余友谊赛,当地收入120万,却被足协抽走36万“管理费”,最终地方办赛不仅没赚钱,反而倒贴了60万。

这个“前车之鉴”,让“36万”成了苏超球迷口中的新计量单位。

作为民间赛事,苏超本来办得有声有色,既能让老百姓乐在其中,又能拉动地方旅游、带动经济,本该是皆大欢喜的事。可足协这种“没饭硬吃、伸手摘桃”的操作,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万幸的是,面对中国足协新规,江苏硬气了一把。该省体育局在新规落地前一周下发红头文件,将苏超定性为“大型文旅活动”,而非“足球竞赛”。

这就意味着,中国足协若想对苏超收费,得先过江苏文旅局这一关,看对方是否买账。

而公众对足协这一决定的抨击则更为直接。最近笔者查看拥有170万粉丝的中国足协官方微博,发现该账号在网友的抨击下,已经关闭了评论功能。

其实,苏超的走红与足协毫无关系。赛事起步时,足协毫无作为,一分钱、一点力都没出过。

无论此前的贵州村超,还是今年出圈的苏超,它们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顺应的是民心、契合的是民意,背后是公众对足协管理下的中国足球长期失望的情绪积累。

若不是国足在国际赛场,屡屡让人失望;若不是足球领域暴露出的种种腐败问题,惹得百姓愤怒,中国足协又咋会让球迷如此不满?

足协想收点钱,群众可以理解,但总得有相应的付出吧。让人反感的是这个协会无缘无故、毫无道理地收钱。

作为管理中国足球运动的核心机构,按理说中国足协最应该关注的是足球本身,无论是官办还是民间赛事,都要大力支持。

可这个无所作为的机构,却置本职工作于不顾,偏偏像蚊蝇般紧盯着民间的那三瓜两枣,还以这样一个理由来“薅羊毛”,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这世上有两个协会,堪称“神一样的存在”,一个是足协,一个是红会。

总给人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印象。它们在工作上不仅毫无建树,还一味变着法的收钱,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周扒皮”吗?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足协出台这样一个文件,即便这样的行政命令再冠冕堂皇,也只会像是一场为了钱,脸都不要的闹剧。

若连最基本的底线都守不住,类似中国足协这样的协会,又谈何颜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