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7月31日电(记者胡玥聪、褚孝鹏、马玉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村民刘存霞说,这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宁夏中卫人对家乡的描述,当时到处是沙丘,一片荒漠,毫无生机。如今,在黄河的“几字弯”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土胚房子,被黄河和沙漠环绕。远眺之下,是古朴宁静的村落;身临其中,现代感的设计风格随处可见,不时还能嗅到飘来的一丝咖啡香。这便是刘存霞工作的地方,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大湾村的黄河宿集。

宁夏中卫市黄河宿集(无人机照片)

  中国西北乡村蕴藏着一种黄土的生命力和文化力量,这种特性存在于西北乡村生活的细节里。面对冬春季节多风沙、常年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当地人建造了墙体厚重、屋体低矮的土房子。这种充满实用主义色彩的“土坯平顶房”正是中卫民居千百年来的主流形态。

  然而,多年前,为配合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湾村村民集体迁离。自此,无人村落的土房子逐渐风化凋零,渐渐不见踪迹。

  黄河宿集创始人陈祖品说他建设黄河宿集的初心,是想把大湾村保留下来,复原它热闹非凡的样貌与灵魂,同时希望更多人知道中卫这座城市。宿集,即民宿集群,也就是许多民宿品牌的集合,再匹配资源,把最好的民宿,以及那些美好的生活方式品牌引进去,营造一个全新的旅行度假目的地。不少游客来到黄河宿集便感叹道“这里的房子就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好美!”

 宁夏中卫市黄河宿集街景 新华社记者 吕帅摄

  黄河宿集的建设以修复黄河南岸半岛地脉及文脉为指导,依托黄河水湾景观资源,复原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大湾村,使其既保持原来的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舒适性和当代美学的要求。

  “黄河宿集设计的初衷也是让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尊重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筑为树木让路,打造一个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地形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黄河宿集相关负责人张颖表示,这种极具特色的设计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打卡。

  作为国内首个民宿集群,黄河宿集已成为宁夏一张极具特色的文旅名片。它通过黄河宿集的“颜值”和宁夏独有的文化“内核”,与当地生活方式自然融合,向世界展示了别样的西北风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黄河宿集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张颖告诉记者,如何进一步深挖在地黄河文化,将其与“旅游+”民宿集群相融合,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此外,张颖希望能够以黄河宿集为起点,逐步在西北、西南甚至全国范围内,构建起独具当地特色文化的生活方式品牌。

  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黄河宿集还有着丰富的活动和体验。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到道地的美食,还能亲身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如西夏陶艺和中卫手工羊毛毯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中卫市黄河宿集内的游客 新华社记者 吕帅摄

  同时,黄河宿集还将中卫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枸杞进行了深加工,在不断地挖掘、传承和研发创新中,道地的中卫风物被制成枸杞衍生饮品,诸如枸杞汽水“杞有此理”和枸杞精酿啤酒“枸粮”等产品在园区内热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要求“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张颖看来,黄河宿集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更应该发挥自己优势带动本地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创新研发产品不仅受到游客的喜爱,也打开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新市场。

  在黄河宿集的带动下,宁夏重修道路并新增八条航线,先前鲜有人知的河滩枣、番薯干、红酒等特产持续畅销,为当地村民增加了近十倍的经济收入。如今,黄河宿集80%的服务人员都来自中卫当地,其中近30名员工来自大湾村,旅游的火热带动当地就业增收,曾经一度荒废的小村庄重焕生机,正恢复昔日热闹景象。

宁夏中卫市黄河宿集内的特色茶馆 受访者提供

  当刘存霞第一次回到改造后的大湾村,她看着原来自己家门口的那棵树,感慨道:“仿佛和十多年前一样,一切都没变,却又好像都变了。”如今的刘存霞已是黄河宿集里一家餐馆的领班,她开心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大湾村因为黄河宿集而“复活”。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大湾村人也回到了这里工作,有咖啡师还有面包师。“曾经的日子漫长又寂寥,如今每天上班看着灯火通明的院落,天南海北的游客欢声笑语。”在刘存霞看来,“我的家乡似乎又回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