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也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这里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治理的工作量巨大。2023年6月6日,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正式发出。从荒山秃梁到层峦叠嶂,从一片沙到一棵树、一片林,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止。凭着“寸土不让”的精神头,一代代治沙人在平凡坚守中,让原本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脚踏实地

千名工人为沙漠穿上“格子衫”

这里是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在这片沙漠里的500多支队伍共5000多名工人,要在今年完成42.7万亩草方格的铺设。由于这里沙丘陡峭,现有的机械无法在这里有效使用,草方格的铺设任务还是以人力为主。

 

总台记者 孙强:沙漠里烈日下,这样的艰苦付出值不值得呢?工人们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他们的答案是风。他们说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能够明显感受到风里的沙子在减少,他们就觉得这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

天道酬勤

用脚步与汗水守护美丽家园

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翻越雅布赖山,试图向下风口的甘肃民勤逼近。在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让破解风沙难题更为艰难。但这里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也有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努力固沙防沙。

 

科技治沙工作者 徐先英:对沙子我觉得既爱又恨,庄稼被埋掉,把盖的村庄可以埋掉。这个治沙学主要是与大自然去打交道,能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到大地上,我觉得是最实在的。

 

治沙志愿者 马俊河:我们作为当地的年轻人,能够在这中间做些事情,家乡不能被沙子埋掉。作为我个人来讲,从二十几岁开始回到民勤来种梭梭 。

 

不论是徐先英还是马俊河,都曾忍受过孤独,接受过质疑。从过去的人拉肩扛到如今的先进治沙设备,不变的是一代代治沙人与沙的博弈,要赢,先要有人定胜天的魄力。

 

科技治沙工作者 徐先英:现在有一千多名外国人,特别是中东、北非的这些国家,还有中亚的国家,专门到民勤这个地方学习治沙。尽管人的皮肤颜色不一样,对于治沙,构建治沙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觉得是一样的。

因地制宜

生态与富民实现双赢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三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沙源地,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过去40年,依托“三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随着治沙固沙的变化和品种的选育,在沙漠里种植小麦如今也成了现实。

 

总台记者 张敏:你能想象到吗,我身旁的这些小麦就生长在巴州且末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而它生长的环境都是这样的盐碱沙地,所以它的个头不是很高。而它的秸秆还会给这些沙子提供肥力,从而也起到固沙的效果。

 

植树,既要防风固沙,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当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种起了“懒人树”,也就是核桃。它不需要人花太多精力管护,农闲时还能为农户增加一份收入。

 

人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西北人民在防风固沙、植绿增绿上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锲而不舍的治沙毅力,再加上科技现代化的治沙手段,让“绿色长城”越筑越牢,也让生态与经济携手共进。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