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提前举行的英国大选打了世人一个措手不及。短短一天时间,英国改天换地,连续执政14年的保守党骤然下台,以“左”闻名的工党上台组阁。

国际媒体将这次选举视为一个时代的落幕,人们对英国新政府的内外政策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甚至不少人都将英国大选与差不多同时举行的法国选举并列为欧洲集体“左转”的例证。但与国际社会相比,英国人自己却似乎对选举没多大兴趣。

实际上在英国,本次大选的投票率已经跌到了6成以下,而在这不到6成选民中把票投给工党的也只有33.7%,真正铁了心支持工党的人,在英国连三成都没有

与其说英国人抛弃了保守党,不如说他们厌倦了所有政党,因为从本质上讲,不论谁上台,英国政坛那副腐朽的模样都不会改变

一、文官体制

政党更迭为何沦为表演?这还要从英国的文官制度说起。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1854年,诺斯科特和屈维廉两人受财务大臣委托做了一份《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

报告中提出以智力和机械类考试选拔人才,打破权贵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够迅速实施,得益于英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失利。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手里拿着最先进的武器,却常常陷入被动局面

英国报纸称士兵们在前线饥寒交迫,政客和将军们却在后方花天酒地。丑闻被捅出来以后,时任英国首相和阿伯丁伯爵的乔治·汉密尔顿·戈登被迫下台

这还不算完,为了平息民众对政府腐败的愤怒,英国枢密院在1855年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普通英国人获得了“考公”的机会

自考试制度建立以来,英国一直致力于对“通才”的选拔而忽略了对“专才”的发掘。1901年英国文官数量为11.6万人,这一数字在1950年上升到了68.4万人。人数多了5倍,行政效率却低得要命。

后来的铁娘子撒切尔对英国文官制度相当不满,她就任首相后重提改革,将文官系统划分为10和职类、19个职组,以及多个职系,简而言之就是对官员进行了专业划分,普通文官的考录权力被下放到了相应机关

迄今为止,公务员考试制度一直在英国实行,由这套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又被称为事务官或常任文官,他们政治上保持中立,仅对国家负责,只要没有重大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

注意,上面说的文官是英国公务员真正的主力部分,他们的上任与选举毫无关系,而真正与选举有关的

是与事务官相对应的政务官,别看苏纳克、斯塔默在台上吆五喝六,实际上他们的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离不开事务官的参与

手握实权、终身任职等特点意味着事务官才是英国政策走向的真正决定者,如果运用得当,这或许会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一项纠错机制,只可惜事务官代表的并非英国民众的利益

无论是19世纪的文官制度建立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富尔顿改革,他们打出的旗号都是让民众获得从政的机会

然而二战后的调查资料却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事务官拥有公学和文法中学的就读经历,许多机关直接以此作为录用标准。

在英国,这类学校也就是事实上的贵族学校。就算不能再凭家族关系直接当官,权贵阶层也可以通过垄断教育资源间接占据政治资源。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改革,英国民众依旧是舞台下的看客,这样的政坛为哪个党派投票有什么区别呢?

二、工党不“工”

说完英国的文官体制,我们再来聊聊这次上台的工党。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工党的“工”指的是劳工而非广大工人阶级,其目仅仅是与资产阶级合作、为劳工争取更优厚的工作待遇,与工人当家做主有本质的区别,其理念类似于俄国革命时期的孟什维克。

工党的前身是1900年成立的英国劳工代表委员会,该委员会早期依附于英国自由党,在双方领袖的秘密合作下

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首次参选就拿下了29个议会席位,随后改名工党,并向第二国际递交了加入申请。

工党的前两次申请均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工党不承认“工人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必要性”,拒绝成为“社会主义政党”。

尽管如此,工党后来还是在列宁和考茨基等人的支持下如愿加入了第二国际。按照列宁的说法,他希望工党能够引导英国无产阶级“走向自觉的阶级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人政党”。

1924年工党首次在大选中获胜,此后英国政坛成为了保守党与工党的天下,自由党则彻底沦为看客。又或者说,自由党的资产阶级理念已经融入了工党。

二战时全英国只有两人自始至终留在内阁中,其中之一是战时首相丘吉尔,另一个就是工党领袖艾德礼。得益于战争期间积累的巨大声望

艾德礼在战后的首次大选中就以393票对197票的夸张票数打败丘吉尔、当上了英国首相。

这时候的工党的确如列宁所愿,正在一步步向社会主义靠近,尤其是50年代初竞选失利后,工党内部分成了左右两派,到60年代又从左派中分化出了更加激进的新左派

他们“对现有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次全面改造”的主张正好迎合了英国民众对重塑日不落帝国的期待,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工党在执政,其具体政策包括提高福利、推动国有化等。

然而在劳工主义的约束下,量变终究无法形成质变,英国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停滞。

1983年,工党发表了一份名为《英国新希望》的竞选宣言,英国民众怀着最后一丝耐心想要看看工党提出了哪些新主张

却发现里面全是推动国有化、反对欧洲一体化等空洞的口号,对时下英国人最关心的通货膨胀问题只字未提。

工党在那一年的惨败不难想象,同年工党就分裂成了两个党派,左派与自由党合并为政党联盟,工党这具躯壳里只剩下了右派。

1983年的这份宣言被称为“史上最长的遗书”,真正的工党已经被宣告死亡,而且是死于自杀。

工党的再一次崛起是在1995年,这一年一个叫布莱尔的新人提出了一个叫“第三条道路”的主张。他在两年后成为了英国首相,并且一干就是十年,而他的“第三条道路”核心内容是建设“积极的福利国家”。

虽然布莱尔一直干到了2007年,但他在历次选举中的支持率却不断走低,因为人们发现所谓的第三天道路同样充满了空洞和妥协的意味

反倒是他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新干涉主义”使他看起来比保守派还要强硬。

发生这种变化的不仅仅是布莱尔一人,整个工党都已经变成了保守党的样子。新当选首相的工党党魁斯塔默在80年代以前反对君主制,但他此前最辉煌的一段履历却是代表英国王室起诉恐怖分子

成为首相之前,他已经会以“凯尔爵士”的身份每周与国王交谈。当被问及对斯塔默的施政理念有多少了解时,超过一半的英国人回答“不知道”。

经历过一百二十多年的混乱与妥协之后,如今的工党恐怕连劳工都代表不了,2024年英国大选是一场比烂大赛,工党赢了,然而这样一个政党自然也不会被英国民众寄予希望。

三、从政治到经济

体制的僵化、党派的蜕变归根结底还是英国没落的具象化表现,真正使英国没落的,是英国人与时代脱节的思维。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英国人充分享受到了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然而英国人的思维也随之变得保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人创造的成果开始落于美国、德国之后,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人就只剩下了抄作业的份,而英国的没落这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共识。

技术影响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经济又是政治的基础。一方面文官体制的僵化和工党的保守化本就是英国人思维落后的例证

另一方面当英国人纠结于政府的无能时,还不如从经济上找找原因。

近年来英国政坛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政权的频繁更迭。自2016年时任首相卡梅伦辞职以来,英国在8年间已经更换了6任首相

特蕾莎·梅的纠结、约翰逊的疯癫、特拉斯的嘴硬无不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够带领英国走出低迷,最终都成了唐宁街的走马灯。

这样的事情在日本也曾发生过,自1989年改元平成以后,日本大多数首相的任期都没超过一年,其中有两任只维持了不到70天。

无论是文官制度还是政党制度,日本与英国的情况都高度相似,更相似的还有两国的经济走势。1960年至1980年,日本正在不停地引进和发展各种先进技术

这段时间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年仅更换过7任首相。

自80年代末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工业技术虽不至于完全落后,但发展速度已经落后于中美等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经济遭遇了“失去的三十年”

这一时期的日本首相中只有小泉纯一郎、海部俊树和安倍晋三任期超过了两年,如今的岸田文雄地位又是摇摇欲坠。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有得救的时候,用不着选民提醒,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会全力以赴。然而技术落后了,经济也就失去了救命稻草

执政党只能是民众发泄不满的靶子。英国保守党当了14年靶子,工党又能当多久呢?

关注与点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图文视频版将在随后发布!


参考资料

刘诗苑.列宁关于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分析及其理论阐释

迈克尔·雅各布,安德鲁·欣德莫尔,马欣茹,等.左与右:论英国工党的经济政策和政党定位

杨旭,齐泉.英国富尔顿文官制度改革及失败原因

王天瑞.英国文官考试录用制度研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