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推荐的那些书和影视剧,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按说不喜欢的也应该讲讲,现在管这叫“避雷贴”。前天我在朋友圈吐槽了一下《天道》和它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很多读者都点赞。有人让我展开说说,那我就展开说说。

既然是剧,好看是第一标准,那么《天道》这剧到底好不好看呢?

它有点像一家精心打造的私房菜,名字起得很大,有特色的装潢和神秘的传说,主厨貌似有些来头,菜品噱头十足。你品尝一下却感到味道有些怪异,但来都来了,多半不是菜的问题,该是我品味的问题。

作为一部剧,《天道》整体也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即造神的氛围。整部戏从头到尾都在烘托丁元英、成就丁元英。霸总降临,警花贴上去,群众三约四请,霸总降维打击。

除了丁元英,其他角色都像预先设定好的NPC,欧阳雪代表信任,刘冰负责贪婪,每个人完成任务后各自散去。他们既谈不上多可爱,也谈不上多可恶。配角集体失智,使得这部剧看上去非常单薄。

小说也好剧也罢,主体是故事。故事就像饺子,观众要吃饺子,老板你做好了端上来,客人自然就能想到一碟醋。

但《天道》和原著,有一个浓重的嫌疑:为了那碟醋才刻意包的饺子。结果观众的饺子没吃好,尽在琢磨醋里有什么。哦,那是丁元英语录!

当然要卖醋也不是不可以,可小小的一碟醋装不下过多佐料。

《天道》剧情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个商人丁元英讲不清“天道”,一场音响界的所谓“商战”也诠释不了多少人性和文明的问题。

剧情撑不起主题,硬要在空洞里面打脑洞,这个就叫故弄玄虚。

一部电视剧想表达的思想可以是深厚的,但至少要让人觉得好看,情节、节奏得在线。你们看《潜伏》和《大明王朝1566》就好得多,人物是丰满的,思想在丰满的人物之下,是名副其实的九分剧。

接下来再说说丁元英这个角色。

为什么有人把他捧得那么高,乍一看也能吸引到一些人?因为丁元英很独特。国产剧中,很少把这样一个“反人性”的角色作为主角来展现的。

是的,反人性。我认为丁元英的独特气质主要就是来自于“反人性”,或者说是压抑人性。他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冷血、油腻和抽象。

冷血就是冷漠人性、压抑人性。丁元英并不邪恶,他压抑人性是为了所谓的“执行规律”。丁元英好像看懂了一些事,参透了一些事,变成了无情地执行客观规律的机器。也像个AI,输出的东西是对的,但就是没有人味。

剧中丁父病危,希望渺茫,要不要靠机器续命,家人之间陷入争议。其实很多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尊重各自的意见,商量着办嘛。丁元英不主张再续,但他怎么跟医生说的呢:医生,我怎么样才能让我父亲死?

额滴神呐,好好说话不会吗?丁元英自以为是的通透,使他变得异常决绝,丝毫不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一个好端端的人,没了人味,却有了神味,神神叨叨的神。

这就变得油腻了。可能很多人不赞成,但那是因为王志文。王志文演绎这类“疯批” 的角色确实有一手,他清晰的台词、清爽的表情和清瘦的骨象,都可以达到给去角色去油的效果。

但不能消解丁元英油腻的本质。

中年油腻的最大标志是什么?是喜欢论道。

然而这个“道”是个什么东西?是一锅乱炖。东方的儒释道夹一筷子,西方的宗教再加一筷子,尽整大词,尽整虚词,谈笑风生间搞得你云里雾里,悄无声息织造一出宏大叙事。

丁元英是某些中年男性的一种精神爱豆。

他事业有成,财务自由,归隐小城,发挥余热,羽扇纶巾之间依然能樯橹灰飞烟灭。人一旦在现实中有了挫败感,很容易跌入丁元英那个成功而智慧的人设里。

对有的人来说,开坛讲法、坐而论道,是比挥金如土、纸醉金迷更高级的享受。丁元英语录里的一些东西,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极容易找到替代。

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学政治历史老师,你们细想一下嘛,人均都是丁元英水平。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以前厌弃政治老师,后来理解他,再后来成为政治老师,喝多了都能讲一番社会发展论。

政治老师是唯一没有被辜负的老师。

但爱论道者都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思维散乱,不成体系。从头再学,来不及了!就是上面讲的一锅乱炖。表面上横跨儒释道、纵横东西方,迷妹听了眼冒金光,哇好有学问。让他讲上三年,还是那个老腔老调。

再有就是搞抽象。理论上升到一定高度,似乎越抽象越好,要从“分理论”走向“总理论”,能把所有人性都管起来,那就是100分。

你们看,丁元英理论讲究的是“文化属性”,下面又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剧中人的命运无不遵循这个规律。

这也算作者的一个高明之处。通过丁元英把所谓的“规律”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顺规律者生,逆规律者死,忽视具体的人和环境,忽视人的感情和感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它不是神一样的主宰。

丁元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要取得成就,关键是要参悟“天道”,捕捉到一个“总规律”,可以无往而不胜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一方面觉得丁元英故弄玄虚,一方面还要孜孜不倦地去解读他。

人的成长和成功,从来都是从具体的经历里得来,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得来的。搞抽象、沉迷于理论实际是对焦虑的转移,感觉自己长了知识,可人生经验依然停留在原地。

要我说《天道》也好,《遥远的救世主》也好,就是八九十年代“地摊神叨文学”的产物。

那个时候“就感觉到快”,社会在急剧变化、急剧分裂,价值观面临冲击和重构。比如有人挣到了钱,享受经济上行的美;有人没挣到钱,困在原地踏步的局。人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如意,但很难眼睁睁观望别人的飞黄腾达。

凡此种种分裂的景象,总要“理论”来解脱,“地摊神叨文学”便因此大行其道。

它们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将经济社会问题,转化成文化问题、文明问题。把各式各样的哲人王抬出来,让你参、让你悟,在脑子里找答案,在血液里找原因。

譬如某部现象级政论片,能把问题归结到一条河,我也是醉了。

“神叨文学”有一种独特气味,味儿很重。它迎合的是人们的失落和迷茫。人在这样 的时候,很容易把人心想得邪恶,人性想得肮脏,既渴望找一个“规律”作为借口和解释,也渴望一个牛气哄哄的大神指引迷津。

这类书并不会让格局打开,因为路径错误,反而会让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最终脱离社会现实。

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神叨文学”呢?

我的想法是,阅读也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阅读不是相亲,明明都不来电,却因为对方光环很多,亲戚朋友都说好,就贴身硬上。101早年有句名言“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真佛只说家常话,拒绝晦涩难懂的东西。

不要有“阅读焦虑”,读书不是冲塔过关,不是啃下一本难懂的书,姿势水平就能上一个层次。 如果一本书,看着就容易走神,分分钟想把作者从书里抓出来说,你特么在讲什么?那这样的书趁早丢开。

以上谈的都是个人观点,如果不赞成,那就把我批判一番啊。

讨厌丁元英,但是文末彩蛋也要致敬一下王志文老师。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