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家庭情感剧再升级。

近日热映的《四喜》中正上演一场热闹的“亲情争夺战”:怀孕的沈明珠在丈夫因见义勇为牺牲后,被养父母、亲生父母、公婆三对父母拉扯。

“三妈争女”的伦理大戏,不经意间收获了几代观众饶有兴致的关注。年轻人从沈明珠“生与不生我自定”的笃定话语中窥见女性独立意识;中年人咀嚼着沈明珠直面公婆家债务危机的硬核生存术;老一辈则为三位母亲对子女的执念湿润眼眶。

从《人世间》周家三代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到《乔家的儿女》在困境中抱团取暖的“自救式家庭”;从《以家人之名》中的非血缘亲情,到《三悦有了新工作》里殡仪馆宿舍的“孤岛温暖”……家庭剧一直是荧屏“最大公约数”。

这些充斥着浓郁烟火气的家庭剧,不仅是观众闲暇时的“电子榨菜”,更是社会情绪的棱镜,映射着时代观念的变迁。

凿开生活的深井:让内容更“真”

家庭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微型标本,蕴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理和情感。

家庭剧的魅力之源,恰恰在于它深深扎进了生活最真实的褶皱里。

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欲言又止的情绪、难以言说的伦理困境,成为引发观众“我家也这样”点头共鸣的源头活水。

《四喜》开篇就将沈明珠置于道德漩涡中心:新婚燕尔的丈夫因为见义勇为去世,留下刚刚怀孕的沈明珠。曾经高高在上的婆婆低声下气求她留下孩子,养母心疼地护着她不让任何人靠近。

更富戏剧性的是,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骤然现身。一个关于“生与不生”的私密抉择,瞬间被拉扯成一场社会讨论,折射出无数双审视女性选择的目光。

剧集在抛出略显尖锐的社会议题后,又进一步将其具象化为一场颇富张力的“三妈争女”伦理战。《四喜》之所以能吸引不同代际观众的目光,恰恰在于那些无比真实的细节:沈明珠长大的家里贴满了她的奖状、无一不印证了养父母对她的呵护;公婆以房产为允诺请求沈明珠生下孙子,但在沈明珠提出房产过户时婆婆却又百般推辞,展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和放大,是优质家庭剧的通用密码。

《父母爱情》中,资本家小姐安杰即使在最艰难时期,也要用精致的咖啡杯喝苦涩的中药,那一点不肯放下的“讲究”,既传神刻画了安杰 “骨子里的倔”,也瞬间揭示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尊严的微妙坚守。

家庭剧的动人力量,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体面”、不够“宏大”的生活褶皱里。

弥合龃龉的缝隙,让情感更“暖”

家庭剧的勇气,在于敢于袒露生活的沟壑纵横。然而,仅仅展示生活的鸡毛蒜皮远远不够。

于国人而言,家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也是血脉、亲情、人伦、精神归属等的集合体。对“家和万事兴”的渴望,是国人最普遍的情感。家庭剧毫无疑问承载了这种情感。

因此,哪怕生活中有再多不完美,家庭剧最重要的使命,依然是在废墟之上探寻重建的可能,在“呈现真实”与“传递慰藉”的钢丝上寻找平衡。优秀的家庭剧,呈现矛盾时会努力寻找化解矛盾的良方,刻画代际的隔阂也不忘弥合分裂的努力。

《四喜》并没有给沈明珠安排一帆风顺的“金手指”人生。丧夫之痛未愈,公公猝死又无情地撕开了婆家“体面”的假象,暴露了家族企业资不抵债的残酷真相。失而复得的亲生父母补偿性的爱意,反而激化了养父母的强烈不安。婆婆接连遭受打击住进医院,小姑子面对生活的重压依然任性,沈明珠的生活几乎被撕扯得支离破碎。

这些打击层层叠加,稍有不慎就容易滑向“为惨而惨”的苦情深渊。剧集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以冷峻的笔触剖开这些伤口后,并未沉溺于绝望,而是迅速注入了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治愈血清”。

沈明珠的破局之道充满了生活的实感:当小三跑来争家产、冯家遭遇债务危机时,她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和婆婆家划清界限,而是努力操持局面,让曾经冷眼相待的婆家亲戚也对其改观。面对三对父母近乎“争夺”的爱与干涉,她没有逃避或激化矛盾,而是始终用理性平和的态度沟通,展现出当代女性在逆境中迸发出的韧性、智慧与担当。

这种在泥淖中寻路、于破碎处重建人情温度的精神,是优质家庭剧共通的价值观底色,让观众在感受情感共鸣的同时,重新审视家庭关系的意义。

《乔家的儿女》中,大哥乔一成以一己之力拉扯弟弟妹妹长大,在贫穷、疾病、背叛的重压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家”的守护和责任,让“长兄如父”从虚词化作沉甸甸的生命实践。

《三悦有了新工作》直面死亡这一终极命题,一群在殡仪馆工作的“边缘人”,终日与终点相伴,却在送别的仪式里,淬炼出比血缘更坚韧的情感纽带,传递出“向死而生”的温暖力量。

这些剧集都证明了,家庭剧的终极价值,非为赚取眼泪,而是让人在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依然相信有向上攀援的藤蔓,有值得守护的灯火。

探索轻喜的表达,让故事更“潮”

近20年来,社会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庭剧的经典母题如代际隔阂、婚恋观念碰撞、成长阵痛等,本身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在于,如何用契合新时代的语境、节奏和表达方式重新“熬制”,将这锅生活老汤,装入年轻人青睐的“潮”容器。

《四喜》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它巧妙地以轻喜表达为手法,中和沉重议题可能带来的滞涩感,熬出人间欢喜烟火气。黄明昊饰演的“姐宝男”沈明辉,表面看起来不靠谱,护起姐姐来却火力全开。沈明珠的闺蜜大倪,从不内耗,直面内心大胆追爱。多元配角的塑造,为剧集注入了轻盈诙谐的力量。

《以家人之名》更验证了“生活流”的魅力。李尖尖在饭桌上大大咧咧地宣布自己“来例假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手忙脚乱递红糖水的场景,既荒诞又温情,瞬间消解了传统家庭剧的沉重感,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这种用轻喜消解冲突的轻盈笔触,传递出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不仅让故事的呈现流畅明快,也让观众平添一份观剧的愉悦。

《少年派》里林妙妙用层出不穷的表情包和网络段子,作为对抗母亲高压管控的“软武器”,瞬间让严肃的亲子议题变得鲜活有趣。

《小欢喜》中方一凡用自制的鬼畜视频解构高考焦虑,俏皮地呈现了当下学生面对压力的独特宣泄方式,成功地逗乐了观众。

越来越多的青春向家庭剧倾向于幽默呈现年轻人与传统家庭之间的龃龉、冲突,试图探索一种良性的家庭相处模式。

而当家庭剧坦然接纳并融入网生代的话语体系,娴熟地化用“职场黑话、网络热梗”来呈现当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那些发生在老式居民楼里的悲欢离合,便自然散发出令Z世代上头的“新潮”气息。

甚至回看经典《父母爱情》,安杰与江德福那场跨越阶级、背景差异的“咖啡与大蒜”式婚姻,如果放在今天播出,安杰的小资情调、江德福的耿直幽默,以及两人磨合中的点滴趣事,绝对能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CP讨论话题。家庭剧的“老树新花”,就在于它能够戳中年轻人的兴趣点。

这些荧屏故事之所以能打破代际壁垒,成为合家欢的“电子榨菜”,是因为它们未以冰冷说教示人,而是站在年轻人的视角,用轻喜表达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诠释年轻人所向往的“家”的样子。

而《四喜》相比过往的家庭剧,理念又更进一步:当血缘不再是定义亲情的唯一坐标,我们该如何用新的情感伦理,去修补、连接、甚至重新定义那个叫做“家”的港湾?

剧中,沈明珠凭借智慧与包容,将“非血缘联盟”经营出新高度——三对曾争夺她的父母在育婴与创业中化干戈为玉帛,从彼此互相戒备走向理解与尊重。原本素不相识的三家人,因为沈明珠这一情感纽带,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合伙人”。生活千变万化,我们无法给予准确定义,也无法预测未来走向,但可以确定的是,爱可以治愈隔阂、换来理解、赢得尊重。

这与《三悦有了新工作》中殡仪馆宿舍的“抱团取暖”,《以家人之名》里异姓兄妹的“搭伙过日子”,形成了一种家庭剧叙事理念的奇妙共振。

未来的家庭剧,或将更勇敢地探索家的边界。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创作初心从未改变过。在这个个体日益原子化的时代,家庭剧所努力提供的,是给每个漂泊的灵魂,打造一艘可供短暂停靠的“心灵方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