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的天空中上演了一幕壮观的景象。数以万计的鸟类在天空中有序地飞行,它们的队伍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混乱。

尽管我们未能亲眼目睹这一奇景,但从图片中也能窥见这些鸟类的数量之多。那么,如此众多的鸟类聚集在这里,对当地而言是福是祸呢?

鸟类的集群现象背后有着多种原因,有些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忧虑。例如,今年早些时候,吉林省松原市出现了乌鸦大量聚集的情况,而恰逢此时,该地区发生了地震,导致一些人将乌鸦的聚集与地震的发生联系起来,认为鸟类具有某种预警能力。

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乌鸦在冬季聚集在城市上空是一种常见现象,因为它们中的一些属于留鸟,会在寒冷季节选择群居以求生存。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使得乌鸦在白天分散到郊区觅食,而在早晚时分则聚集在城市上空,形成庞大的群体。

这种现象在郑州、北京、呼伦贝尔等地均有报道,但并非每次都会有地震发生。松原市乌鸦聚集后发生地震,实际上只是一种巧合,因为该地区地下存在活断层,这才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乌鸦的聚集并无直接联系。

鸟类的集群有时也是为了觅食。比如,2021年9月,南京市滨江地区上空出现了大量黑耳鸢。由于黑耳鸢通常以2-3只为一组活动,很少群居,加之它们食腐的特性,使得一些人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然而,这种看法同样有误。

虽然黑耳鸢不常群居,但近年来也多次记录到它们聚集的情况。有一次,黑耳鸢聚集在养鸡场附近,导致鸡的数量减少。专家解释称,南京滨江上空的黑耳鸢聚集主要是为了觅食,它们的食物包括鱼类。

近年来长江禁渔政策效果显著,鱼群数量有所增加,加之当天天气不佳,水中溶氧量降低,导致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昏迷,为黑耳鸢提供了狩猎的良机。

此外,一些鸟类在非繁殖季节也会保持群居活动,如麻雀。在冬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尤其是在粮仓或饲养牲畜的地方,很快就会聚集起大量的麻雀。

呼伦贝尔上空的鸟群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在进行迁徙。这些鸟类主要是大雁,其中许多属于冬候鸟,如鸿雁、白额雁等。我国共有7种大雁,它们在迁徙时常常成群结队,数量从几十只到成千上万只不等。大雁迁徙时的队形十分醒目,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领头的是经验丰富的头雁。每年秋冬季节,它们会从高纬度地区迁徙到低纬度地区越冬,我国不结冰的河流、湖泊、湿地等都是它们的越冬地。例如,河南长垣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就是大雁的越冬地。大雁对越冬地的要求较高,需要有水和食物。它们喜欢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以水中的鱼虾、植物幼苗、植物种子等为食。保护好它们的越冬地对于大雁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越冬地,大雁会觅食、生长,并储存能量,然后在夏季到来之前再次启程,飞往高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夏季虽然短暂,但温度较高,适合大雁交配和繁衍后代。在高纬度地区繁殖的好处是竞争较小,天敌也较少,幼崽的存活率较高。目前,呼伦贝尔上空的大雁正在返回高纬度地区。在迁徙过程中,不同品种的大雁往往会混合在一起,形成大型鸟群,这也是呼伦贝尔上空出现超大鸟群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食物相近,对环境的要求也较为一致。集结成群不仅可以节省能量,还可以有效抵御天敌的攻击。但到达越冬地或北方后,它们又会分散成小群或家族性活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呼伦贝尔上空出现大量大雁是一件好事,这表明大雁的数量充足,能够形成如此大规模的群体。大雁的生态价值也非常高,它们虽然以植物果实为食,但也会通过粪便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大雁摄食水中的鱼虾后,其排泄物留在岸上,将水中的能量带到了陆地上,有助于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在我国文化中,大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大雁的描写,尤其是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最为著名。为了保护大雁,我国修复了许多湿地,这些湿地既有作为大雁迁徙过程中的觅食场所,也有作为它们的越冬地。我们不仅保护大雁本身,还在保护当地的生态,包括鱼虾和植被等,确保大雁在越冬地能够“吃得饱”。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大雁的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许多越冬地的大雁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多,这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