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雄鹰》真是有些看不下去了。有些剧情违完全违背了最起码的科学道理,剧情简直就是对中国科学家和飞行员的对待科学精神的一种不够尊重。
剧中为了衬托主人公谢振宇和余涛这两个年轻飞行员敢闯敢干、敢于挑战自我的战斗精神,把秦大地这样的老飞行员对于舰载机飞行的基本原理贬成了基本上很无知的状态,从一开始的陆地挂锁实验,到依托透镜陆地挂锁着舰实验,完全就是根据自己陆地飞行经验在教育自己的大队飞行员进行实验,而且从不研究国外的舰载机飞行经验和资料,逐步在整个剧情中发展成为一个顽固的,不懂科学的,拖延舰载机飞行实验成功的反面人物。对这个剧情我感到整个的剧情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什么这样说?这个需要我们研究一下中国舰载机的研究历程。
1
我国对于舰载机的飞行着舰研究,最早公开发表的论文应该是始于1990年左右,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最早开始研究舰载机起飞和着舰的论文,应该是1990年《航空学报》发表的《舰载机弹射起飞和拦阻动力学问题》,文章内容就对舰载机的起飞着舰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1990年后,有大量的文章对着舰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1993年飞行力学杂志发表《舰载机着舰下滑轨迹控制和分析》,文章对舰载机着舰下滑过程中的轨迹保持及其纵向控制进行了分析。从这些文章的结果中,首先能够知道,舰载机着舰的基本流程有归航、待机、进场、下滑、拦阻5个阶段,5个阶段中从发现航母,到捕捉菲涅尔透镜光源,这个过程很早就有论文进行详细的表述,而在剧中,是谢振宇自己琢磨出来的,难道整个航母实验飞行,没有舰载机专家出来指导吗?
2
中国是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来原身是乌克兰的瓦良格号,1991年由于苏联解体,当时的瓦良格号没有完工,就留在了乌克兰,由于没有后续的资金投入,乌克兰就想着把“瓦良格”号航母卖掉。中国这时看到了机会,与乌多次协商,将瓦良格号卖了回来。2000年左右从乌克兰启程,2002年3月4日,经过2年零8个月漫长的旅途,“瓦良格”号终于到达了大连港口。
而后中国又经过10年的研究,设计,改造,“瓦良格”号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2012年,“辽宁舰”正式下水。按照这个推断,这批舰载机飞行大队的整个培训应该在2010年左右,那个距离中国最早研究舰载机飞行的动力学原理已经过去了20年,在这20年中北航、西工大、沈飞等大学和研究院所,对舰载机的起飞和着舰的飞行动力学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数值仿真,2007年在飞机设计期刊中就有《舰载机着舰下沉速度初步研究》,飞行力学杂志在2008年就有《着舰状态飞行员控制策略研究》等等研究成果。
大量的研究文章主要是集中在着舰上,因为着舰整体的难度相对起飞难度更大,危险系数高,国内的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和飞行实验研究,基本上对舰载机着舰的飞行控制原理从理论上是做了透彻的分析,基本上对舰载机着舰在驾驶员人机闭环操纵控制上理论上基本成熟,不可能出现剧中秦大地那种拿着陆地飞行着陆的办法套用舰载机着舰这种不符合科学的做法。
剧中舰载机飞行控制完全是飞行员自己在琢磨飞行方法,在谢振宇和秦大地出现飞行控制出现巨大分歧时,剧中前面那些专家在这个时候都不见了,剧中的专家都蒸发了。这完全不符合中国对军事科学和军事武器研究的基本工作套路。
3
说白了,整个剧情就是为了彰显主角光环。作为中国的武器装备正式投用,是军方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磨合,在没有交付军方使用之前,主要是科研院所在主导。因为武器系统在没有交付军方前,科研院所对武器的系统是最了解,整个武器系统操作流程,包括舰载机的飞行流程也是由科研院所来制定的。
从这个逻辑上讲,科研院所在飞行员培训飞行之前,整个的舰载机着舰飞行守则基本上会有一个基本成熟规范的。集中飞行员进行试飞的目的是培训飞行员的克服恐惧心理,熟练操作规程,然后结合我国战斗机的性能做一些飞机操作规范的小的调整,怎么可能出现秦大地那种完全不掌握舰载机基本飞行理论,用陆地飞行经验硬生生的套用舰载机飞行,这肯定不符合整个舰载机飞行的实验逻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