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度在中国的影响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让皇帝这一名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从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再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最后则是康乾盛世的康熙帝。这些深谙治世之道的人缔造了马可波罗书中的“东方遍地是黄金”的美妙遐想。但正所谓盛极必衰。 一个朝代最终都会在最后被昏君折腾倒下。而在明朝中,就有着一位昏君,他整日不理政事,喜好木工,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

康熙帝身为天子居然目不识丁,为政十分怠惰 关于君主的各种小道消息在历朝历代中都有着记载。不管是后朝修筑的官方史书,还是各种民间野史。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与平日里严肃的帝王形象相反的皇帝。 而在明朝中后叶时期的皇帝则有着很多奇异的癖好,例如喜好斗蛐蛐的明宣宗,极度爱好吸猫的明世宗。而作为明朝倒数第二任皇帝的明熹宗,他的爱好就是做个木匠。明熹宗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 而明光宗在还是太子时期就不受他爸明神宗的喜好,明神宗终日喜好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明光宗就这样被他撂在一边,不管不问。当明神宗去世以后,朱常洛便继位成为明光宗。

明熹宗 但明光宗在位时间极短,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去世。而他的儿子朱由校就在刚刚16岁时被推上皇位。但因为之前他爷爷和他爸爸的缘故。朱由校就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导致他当上皇帝之后连字都不认识。 要知道身为执掌天下权力的皇帝每日处理朝政都是需要认字的。而朱由校却闹出了这样一出,实在是让人无语。而因为不认识字,所以明熹宗上朝处理政务时则依靠翻译来讲出那些写在奏折上的内容,然后再判断怎么处理。 就这样导致处理奏折的效率十分低下,并且权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别有用心之人把控。不过这并不影响明熹宗对于他爱好的执着。

身为皇帝却有着工匠的天赋,作品精美且实用 明熹宗的小小爱好便是做木工,但他在木工上的天赋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甚至是天赋异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朱由校根本没有人教他关于木匠的任何东西,所有东西都是他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他的作品在当时都是最时尚并且最具有实用性的代表。可以说他的手艺在整个明朝历史中都能排得上号。对于制作木工的各种工序以及加工过程和材料,他过目不忘,并且学一遍就会。 曾经他专门为了复刻故宫宫殿中的乾清宫而用木头打造了一个缩小版大概1平方米的乾清宫,并且乾清宫里边所有的细节都被完善地还原在这个缩小的木制模型中来。

不过这个模型很快就被销毁了,因为朱由校觉得它不够完美,所以为了打造更加完美的宫殿他就准备再雕刻一个新的。他的另一个作品也十分精美并且具有创新性。 皇帝每晚就寝的床一般都十分大而重,朱由校察觉到了这个缺陷之后,便开始着手改进。他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让床变得方便且便于移动。首先他把床板改装成能够折叠的样式,随后又把材质减轻。 让床的重量减轻到可以一个人搬动的重量。并且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他又将龙床上的各种集美装饰重新雕刻到了新的床上。完工后的床可谓是一件既精美又实用的艺术品。

朱由校这无意间造的小东西在现代被进一步改良,形成了人们居家旅行的常备品。而朱由校也无意间成为了折叠床鼻祖。制作了实用性的物品之后,朱由校还制作过用于娱乐的物件。 他首先做了一个大缸,并且将水倒在缸中,再用水画将水桶盖上,在缸底边开个小孔。这样里边的缸就会形成水喷,再把小木球放到水喷处,这样小木球就在喷水处一直旋转而不掉落,明熹宗就和他的妃子在旁边欣赏。 除了热爱制作各种物品之外,明熹宗朱由校也喜好建筑设计,古代建筑大多是石木结构组成的,这自然逃不过传奇“木匠皇帝”的眼光。并且他对于建筑的设计也十分在行。

明熹宗剧照 平日里上朝听政都十分懒惰的明熹宗却在施工现场十分努力地干活。当这些修建皇宫的工人以为明熹宗只是三分热度马上就过去之时,明熹宗却一直坚持在施工现场干活,甚至比正在干活的木匠还勤快。 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之间,明朝对北京紫禁城的黄极殿,中级殿,建极殿进行建造工作时,明熹宗就一直在现场指导施工。 从起柱,上梁到完成镶嵌牌子,整个过程明熹宗全部在现场看着,一刻都没有落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所有的明朝土木工程基本上都有着朱由校的身影。

明熹宗的矛盾人生 虽然作为工匠,他拥有着超越一个时代的远见与才华。并且创造很多精妙的物品。但他是个皇帝,作为一个皇帝他十分不称职。首先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奏折都要别人给他念完他才再做判断,并且对于这些奏折的内容他都搞不懂。 有一次江西抚军向他上奏一道奏折,本来因为坡地有功的他在写这道奏折时仅仅因为“追南逐北”这个词被阉人魏忠贤曲解为为了追逐赃物而逃跑,导致江西抚军应该得到的赏赐没有得到,反而被明熹宗降薪了。 其二则是宦官把持朝政,他大力任用阉人,甚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阉党。而这些人也利用明熹宗的各种缺点比如怠慢朝政和不识字来间接满足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并压榨百姓,让明朝本就衰败的国力再次衰败。

最终虎落平阳被犬欺。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现在也只能一边感慨朱由校的木匠才华一边看着明朝在灭亡的边缘徘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