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直到疯狂》)

2021年的夏天,韩剧《直到疯狂》上映,这部讲述中年上班族在社会中为了生存而拼命工作的职场剧,虽然没有大火,但剧情却意外地有些好看,不狗血,也不装腔作势。

故事发生在韩明电子公司,男主角崔盘硕是一位在公司里工作了 23 年的硬件开发技术前辈,因为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所以在既往的每一次经济性裁员中,都因贡献突出而躲了过去。

但最后一次,崔盘硕先是被发配到了另一个事业部,紧接着又被能力不足、野心不小的领导从开发组支到了人事部,目的就是想要逼他主动离职。

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崔盘硕上有下有小,为了不失去这份薪水,只好选择在人事部咬牙坚持。但在进入人事部之后,他也被卷入了公司内部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当中。

起初,崔盘硕和从总部来的人事组长唐资英并不对付。唐资英在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劝员工主动辞职,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公司想通过这种方式避开法规限制,员工们则很难接受 「被辞退」的结果。

但两个人的身上还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同为中年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工作情怀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内心冲突,以及想要生存下去的坚韧和执着。后来,俩人在共事中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职场危机,并逐渐建立起了复杂的情感关系。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热血逆袭:男女主共同成长,在职场中找到了新的机会,不再为别人打工。

但即便如此,仍令人不禁感叹:中年人无论是在公司中继续应对蝇营狗苟,还是选择跳出去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仿佛都会让人生出一种心有戚戚的无力感。

倘若再如剧中的唐资英那样拥有过一段糟糕的婚姻关系,那么身处其中的无奈与挣扎,更是让一个中年人的生存境遇显得愈发凄凉。

东亚中年职场与情感处境的相似性也令人发醒:到底什么样的工作、伴侣真正具有长期主义价值,不用在中年时期如此一地鸡毛。

|01 要「面包」还是要「发酵粉」?

北京师范大学的钱婧教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观点,她说不太鼓励自己带的博士出去实习,尤其是去那种互联网大厂,因为他们一旦体验过和一群拿着几万块月薪的人一起工作后,就很难再耐得住性子继续做科研。

我想钱婧教授的发心一定是希望学生可以抵御外界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在职业选择上,眼光能够放长远了去看。

因为这世界上的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吃「年轻一碗饭」,典型的就是互联网行业,可能30岁开始就要面临职场危机;二是年轻时很穷很苦,但越老越吃香,比如硕博学历以上才有机会进入的医生、大学老师等行业;最后一种就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从事的「两样都不沾」的工作,既无积累,又赚不到什么钱。

至于一路都不用受苦且能赚得很多的工作,我猜一定有,但想必并不属于你我这样平头百姓家的孩子。

而前两种职业,对于那些在中国传统教育考试体系中厮杀出来的佼佼者而言,是有机会可以自由地去选择的。只是延迟满足感本身是一件极为考验人性的事。

是要眼前马上就能吃到的「面包」,还是要让面包能够变得更大的「发酵粉」?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读书期间一直都被迫手心朝上、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来说,会格外渴望这份「经济独立」所带来的「物质自由」。

其实,我在读书的时候也有过差不多的感受。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我在中原的县域里读初中,彼时班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都不读书了,选择南下广东进富士康这样的厂打工。

我高中住校时,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五六百块,听他们过年时回来讲,厂里的技术工一个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块,我虽然没敢想辍学的事,但也确实觉得挣得挺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拉动经济增长,推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建设领域,到处都在修路、盖房子。而我爸、我叔、我舅舅恰巧都是从事建筑工程,俗称「包工头」,所以家里那些高中辍学不愿意读书的表哥们,就是在那个时候跟着上一辈一起去跑工地,我们这些读书的还在问家里一百块一百块的要零花钱,他们就已经开始为家庭创收。

反正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读书挺没用的,他们也会算账揶揄我们,早点出来打工会比读大学出来赚的多得多。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坦白来说,我们这群小辈中读了大学的比没读大学的家庭平均生活水平普遍还是要高出不少。

所以,人生不是即时结算的便利店,而是一块需要持续耕种的农田。尤其是在这个平均寿命几近80岁的社会里,像《摩登时代》里的查理那样,眼睛只盯着流水线尽头的工资单,却看不见自己正在被异化为随时可替换的螺丝钉,可能很容易吃亏。

年轻时,还是尽量去选择一份具有长期价值的工作去做。而判断一份工作是不是具有长期价值,主要就是看这个岗位八年和十年的积累有没有什么不同。



|02要「上限」还是保「下限」?

假期里的家庭聚会,老一辈总是热衷于给晚辈们张罗相亲,985本硕、事业单位上班、市区有两套房……忽然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里贝内特太太的那句「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如今两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给爱情称重。总觉得找个物质条件好的,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至于有没有感情基础、人品如何,统统都要往后排。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某顶级三甲医院的医生的家事闹得满城风雨,这对同是北大医学部出身的「学霸夫妇」的婚姻危机,倒是能给普通人的择偶观带来很多反向的启发。

首先,一个人的学历、职业、收入再好,也不能直接和他的品行和价值观划等号。学历高、收入多的人,内心也可能是自私的、缺乏同情心的,所以不要轻易被一个人的外在条件所迷惑。

其次,一个人如果对婚姻、职业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和忠诚度,是极其可怕的。这样的人会给很把很多无辜的人牵扯进来,给他们带来伤害,比如整个事件中的护士长的丈夫、在手术台上躺着等了40分钟的病人,以及那些一直在恪守规章还被怼的医生护士……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半路分道扬镳算不上稀奇,但应该大大方方地沟通清算、割肉离场,而不是既要又要,将他人逼入绝境。这本质上,跟钱和能力都无关,就是品行太差。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年轻人选择伴侣时比起那些外在的硬指标,更重要的是看以下三个软性基础条件:

第一,有没有上进心。这体现在对方有没有为两个人更好的生活努力付出的意愿,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

第二,有没有责任感。比如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在吵架后直接把另一个人扔在半路上的,也不可能动不动就失联。这样即便有一天你们分开,对方也不会一点余地都不给你留;

第三,看看对方最糟糕的一面。这就应了《知否》里的金句: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品性的最低处。与人相处几十年,终究还是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好」的时候顺风顺水,谁都可以慈眉善目、面面俱到。但你还是要看「不好」的时候,你「不好」的时候,对方怎么对你,以及对方「不好」的时候,他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世界的关系。

事实上,这就是在给婚姻「保下限」。因为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再好,分开时你可能也带不走其中的任何一件。

最后,我建议所有的女孩子,都去找一个对方爱自己胜过自己爱对方的爱人在一起,同样,所有的男孩子,都去找一个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女孩子。这是克服男女生物基因的「喜好偏差」。

大家不要低估维持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的难度,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宁愿割肉也要离场。更不要低估一个人「中年叛逆期」的杀伤力。



|03接受世界的无常

人到中年,目睹了太多的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也就愈发能够理解「世事无常」,没有谁真的能够保证未来的安全。

即便一个人有幸拥有了一份有长期价值的工作、一个人品极好的伴侣,也并不意味着就此获得了人生的「稳定」。

因为世界是会变的,人也是会变的。渴望稳定,是一种妄念。倘若无法接受这一点,那么就会陷入到无尽的焦虑之中。

心理学中的「安全悖论」也揭示了同样的真相:越追求确定性,越会被不确定性吞噬。

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去往自己理想的路上,用自己的双脚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没必要过度地假想未来,因为大概率都不会发生。而人生无论如何地未雨绸缪,也无法规避掉所有的风险。

要有接受无常的心境,也要有应对无常发生时的勇气。而所谓的长期主义,本质上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对抗人性的弱点。

商务合作、稿件邀约、媒体专访等事宜可直接扫码添加「刘知趣」(账号原名称:知趣同学)的微信,一起「交个朋友」

互联网行业 当代青年 中产家庭

中年老登们在迷惑年轻人 | |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经历了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