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最小单位的旷野。
家是最小单位的旷野,哪怕是一平方米的空间也藏着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也许是一张靠窗的椅子、一方阳台的绿意,或是一角堆满娃娃的小柜子,在这些角落里,生活被放得很细,时间也变得柔软起来。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如栖的生活比较忙碌,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想一个人独处时,阁楼书房就是如栖的首选。
十几年前装修时,如栖就有将自家的阁楼打造成阅读角的想法,但阁楼最终被打造成了居家办公的书房,更强调工作属性,阁楼的空间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到了2020年,一家人居家的时间增加,阁楼、露台空间的价值就一下体现了出来,孩子们喜欢到露台上玩,如栖则可以在阁楼放松。也是这时如栖开始重拾被遗忘在阁楼多年的阅读角的设想。

阁楼空间比较特殊,放成品家具不合适,后期改造也不便动硬装,所以如栖请木工按照尺寸定制了书架,将阁楼1.5平方米的空间,设计成兼具喝茶、读书、收纳功能的小角落。在她看来,挑选家具最要考虑风格的统一,茶具、绿植、插花相互呼应,能有效提升阁楼阅读角的氛围感。书架最下层的编织篮既是收纳空间,也能在视觉上统一风格,叠放靠枕席地而坐,搭建出一个风格协调的坐读角落。当然,各种家具软装根据季节进行更换也很有必要,能让家里保持新鲜感。“如果后期加入影音功能,那就非常完美了。”

如栖想放松、想清静的时候就会去阁楼,坐在阁楼的地毯上,听着露台传来的鸟啼声,一个人读书喝茶。对如栖来说,阅读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为了自我提升。关于选书,如栖没有特别的倾向,她不局限于某一类型的书,喜欢读文学类的,也会看一些提升审美的书。“在打造阁楼书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我。以前总是忙于工作和孩子,感觉没有自己的空间。但在这里,我可以放空自己,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TIPS:选择实用与美观并重的软装。
我一直对“美”比较执着,而且我认为实用性和美观同样重要,在挑选家具时会格外注意这一点。之前买过一款很满意的风筝灯,不仅造型独特、占地小,还能在照明之外和孩子一起做手影游戏,一灯两用。这大概也是我家户型比较老,却仍能收获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天天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对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到了周末,天天会根据不同的花期,漫步在城市的各个公园。2023年,天天迎来了工作的转折点,工作项目量的减少和生活节奏的放缓,让她有了更多时间去琢磨自己的爱好,开始打造她的阳台花园。“我希望自己能保持不断输出的状态。”
很快,花园的灵感就在她家卧室一隅的小阳台上实现。这个阳台只有2平方米,“空间的限制条件越多,激发的创意反而可能更奇妙。”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她选择了以长方形和方形空心砖为基础纵向搭建,通过叠放拉出错落有致的高低差,便于摆放植物时突出主景。应季植物不断变化,空心砖也可以实时调整布局,适应新的摆放需求,一季一景,常看常新。植物在阳台上“蔓延”,到了最后,天花板也成了植物的栖息地。

关于挑选植物,去充满生活气息的线下花市是天天的首选。她养的植物也大多是本地花市常见的品种:琴叶榕、五彩芋、秋海棠、天竺葵……她家的阳台向东,光照和湿度条件都有限。虽然天天挑选的植物都比较普通,却能很好地适应天天家阳台的环境。
“这个花园不像一个大件家具,放在那儿就一直不动了,我希望我的阳台花园是动态的,是在调整中成长的。”天天每日都会花时间打理花园:浇水、换盆、修剪、打扫落叶。时不时地调整花园的设计、空心砖的垒放、植物的位置、装饰品的更换——“这个过程也就是新灵感不断生发落地的过程。”

泡一杯茶,捧一本书,或是单纯地发呆。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她可以暂时抛开社会角色,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只剩下她与植物的对话。在照顾花草的过程中,她也慢慢理解了植物有自己的物候变化。“冬天它们会休眠,你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春天重新发芽。”这种生命循环的不确定与惊喜,让她感受到一种莫名而强烈的力量。虽然生活和工作已经趋于稳定,但植物的物候变化让她更清晰地感受到,时间从未停止。
TIPS:阳台花园是一场因地制宜的实验。
养植物不必去挑战自己。新手挑选珍稀但难打理的植物,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添堵。根据自己居住地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更重要,无论如何,能够享受精心打理植物的这个过程就好。

Ada的工作与电商相关,平时很忙碌,没有太多时间沉下心来学习。因此在设计新家的时候,她特意预留了家中的阳台与茶室的共享空间作为书画角。4平方米的书画角被绿植环绕,阳光柔和地透进来打在桌前,桌边墙面钉着没画完的工笔画。Ada在这儿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被动学习”的环境。

“我骨子里是一个传统派——书法喜欢一笔一画书写的,绘画喜欢一笔一笔描绘的。”尽管书画角不大,但Ada尤其重视细节的设计和家具的选择。阳台光照充足、通风透气,适合养绿植,让植物包围书画角,舒适护眼。应季鲜切花的插瓶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黑胡桃木的书桌结构稳定耐晒,不易开裂,正好适合书画角面光的环境。书画角背后的茶室有一个带胶片播放功能的蓝牙音响,Ada需要集中精力时,会播放一些安静的音乐。除此之外,她也喜欢焚香,以点线香为主,每日早晚点上一根。

Ada习惯早起,早晚各花两小时进行书画练习,也经常边喝茶边书画。她偶尔会将几天的工作集中完成,挤出完整的一天宅在家里用来练字画画。因而书画角的使用频率极高,就连家里的猫咪也爱来这里晒太阳。“坐在书画角练习时是完全自由的,乙方做久了,总是渴望有一些自由的发挥。”在练字和绘画的过程中,她既在寻找一种手忙心闲的状态,也希望以此修身养性。“我是个缺少耐心的人,但书画需要的便是耐心,它是一种自我修复的正向选择。”
TIPS:巧借自然光打造书画氛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灯能够完全模拟太阳光,因此书画角被我放在阳台,可以让我在白天获得充分的自然光线。光线过强的时候,半遮光的蜂巢帘就起到了作用,类似于摄影中的柔光纸的应用,能让光线变得舒适、柔和。

生姜自小便展现出对“物”的浓厚兴趣。小时候,她喜欢悄悄收集漂亮的包装盒和赠品,把五颜六色的纸片视若珍宝。“小时候看《哈利·波特》这类的奇幻电影,我就喜欢一些神秘学的复古物件,像是植物种子、小玻璃瓶、小书本之类的。”生姜说。

“我自己的长辈也有收藏的爱好,比如,茶壶、邮票,小时候常常能收到长辈出远门带回家的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所以其实玩这些也是受到家里人的影响。”这种血脉中的热爱让她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收藏。
随着长大后的自由,这份热爱变得更加专注和深刻。进入大学后,生姜开始接触并收藏一些跳蚤市场和古董店中的物件,这也成为她收藏之路的起点。现在,她的收藏品主要是古董娃娃、微缩场景以及可动玩具。如今,家中老房子的卧室已经是她的收藏乐园和工作室,堆满了她的收藏战利品。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玩具在她的展示柜中相互依靠,构成了生姜用热爱搭建成的小小王国。
在生姜的心中,收集物件的过程和拥有它一样有趣。她最喜欢的物品之一,是她在日本跳蚤市场发现的一件小巧的针线盒。在市集遇到这个小巧的针线盒时她就被深深吸引。一开始她只是为了盒子的外形买单,而回家打开把玩时,她发现针线盒里竟然藏有几个不同的微型场景。这种意外的收获让她深深着迷,仿佛跨越了时间和国度在与玩具的故事对话。

TIPS:利用纵向空间收纳。
对于比较小又比较密集的空间,可以把柜内柜外的纵向空间和夹缝利用好。柜外整体可以将一些挂画往高处挂,也可以在夹缝处的墙面增添一些小物件进行充分利用。柜内可以将玩具摆件的收纳营造一些层次感,就比如,将后排垫高,安排大小的玩具错落开来。

梁小铁是一位独立摄影师,日常奔走在各类拍摄现场,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细节。他热爱骑行,在居家生活中仍坚持着这个爱好,特地在书房的一角腾出了一块大约一平方米的空间,布置了一个小小的骑行角。角落虽不大,但布置得颇有条理:骑行台上架着他常用的公路车,脚边铺着防滑垫,旁边挂着毛巾、水壶,日常训练所需的东西一应俱全。对他来说,这一平方米足够让身体动起来,也足够在忙碌之余让思绪沉淀下来。

对梁小铁来说,骑行在少年时期只是为了上下学,而成年后的他发现骑车的魅力,骑行也真正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从重庆到西藏、从中国台湾到厦门,梁小铁骑行过无数城市,单枪匹马,一辆自行车,踏遍了大大小小的地方。
在家中进行骑行锻炼时,骑行台是他最理想的装备。自行车稳固地固定在台子上, iPad放在面前的小桌子上,通过虚拟骑行软件的连接,模拟各种真实的骑行场景。今天想挑战体能,便选择山坡、丘陵路段多的路段;今天只想简单锻炼,便选择平原为主的城市。
这种设备比传统的动感单车更加专业,上坡下坡的阻力变化让室内骑行充满了挑战与趣味,非常契合梁小铁的需求。对他而言,这种骑行训练是最佳的锻炼方式,充满仪式感地换上骑行装,大汗淋漓的一场骑行后,生活像是重新充满电量。如同他书房的另一个摆满吉他的音乐角一样,沉浸于这些爱好中的时间,是他忙碌工作中宝贵的自我修炼时光。

骑行台旁的墙上,挂着一个车架、一些奖牌以及他曾经骑行西藏、中国台湾等地的纪念品。那些曾经的远行与冒险仍然在梁小铁心中历历在目,而这些挂起来的纪念品静静地保留着那些记忆和故事。
TIPS:空间虽小,“骑上就能动”。
哪怕只是一个一平方米的角落,也要尽量保持“骑上就能动”的状态。骑行台的位置尽量靠墙,方便稳固,旁边留出一个小推车或层架放置常用物品,避免每次骑行前都要满屋找东西。一个小的循环风扇或迷你换气扇也值得拥有,能大大提升骑行时的舒适感。
编辑:聂丽平
撰文:丁嘉琳(如栖、天天、Ada)、徐梦然(梁小铁、生姜)
新媒体编辑:Yuri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受访者供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