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清代野记》记载了这样一起案件,这是一起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宰白鸭”案件。 清朝光绪年间,河南地区多盗贼,因此县衙派出大量的官差去追捕盗贼,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大盗是混迹于官差队伍里的,他们往往穿着官服公然抢劫,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个大道名字叫做胡体安,此人做贼做的得心应手,而且胆子越来越大。
有一次,竟然直接冲进当地的一个富贵人家入室抢劫,一般来说能够成为当地富户的都是家里有做官的或者或者在朝上有人的,哪里肯吃这样的哑巴亏,这家人点名道姓的告到了省里,巡抚涂宗瀛便下令抓捕胡体安。
胡体安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于是赶紧叫来了平常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差朋友商量,这些人决定让一个名字叫做王树文当白鸭,代替胡体安入狱。 王树文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一开始他并不同意,但是官差们把他强行抓到了监狱里对其严刑拷打,同时又承诺他只是入狱,绝对不会被判死刑,最后王树文不得不同意了当白鸭。
正常情况下一个十五岁的身体瘦弱的少年怎么看都不会是赫赫有名的江洋大盗,但是县令却着急定案,于是对于巡抚亲自指定的案子以最快的速度结案,王树文被绑在了囚车上,押往菜市口准备砍头。 到此时王树文才意识到大事不好,于是沿街叫喊自己冤枉。但是村民们哪里知道各种缘由,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江洋大盗,朝他扔去了石块和臭鸡蛋,这位十五岁的少年被打的满脸是血。 但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拉车的马不知道是受了惊还是被石块击中的身体,突然之间不受控的一路狂奔,两名车夫无论使出什么样的办法都无法将其控制住。最后马车一路冲进了城隍庙才停住了脚步,而这起案件到此时才是真正的惊动了涂宗赢。
涂宗瀛并不知道在白鸭的内幕,但是当他看到跪在堂下的王树文的时候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瘦弱的15岁的少年别说是江洋大盗,盗贼来了他能否保证自己不被抢都是一回事,想到这里涂宗瀛非常生气。除此之外他也大惊,手底下的官员居然敢堂而皇之的找一个无辜之人当替死鬼,于是涂宗瀛下令复审,王树文这才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说明了他的父亲的名字,这时涂宗瀛马上派人去请他的父亲。 谁知办差事的名字叫做任凯曾经得过胡体安的好处,他也生怕翻案,于是便私自给在王树文老家当差的朱光第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拦路总结,一定不能让王树文的父亲出现在涂宗瀛的面前,谁知朱光第是一身正气之人,他接到了任凯的书信之后只说了一句话:老百姓的命非常贵重,怎么由着这些人胡来污蔑?于是王树文的父亲来到了公堂之上,并且马上指认出公堂之上的死囚就是他的儿子王树文并不是胡体安。
按道理讲案子到这里应该已经接近尾声了,谁知道又起了波澜。当年混迹于官场上的人都是同一条利益链条上的蚂蚱,因此有很多的人强烈要求判处王树文死刑,就算他不是江洋大盗,但是也参与了作伪证。 可当时已经是清朝末期,老百姓的思想已经有所觉悟,所以王树文的案件迅速传至全国,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王树文是被胡体安当成了替死鬼,绝不是什么盗贼。这时朝廷不得不派梅启照复审此案。
但是梅启照也要杀死这个15岁的无辜少年,这时言官们一片骂声,不得已,慈禧太后才亲自下场决断。慈禧太湖虽然不满言官们聒噪,可也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意见,于是下令再审,这才让王树文被无罪释放了,而这么多官员在此案中参与了贡献,最终严办的却只有一个知府,其余的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最不可思议的是胡体安这个真正的江洋大盗逍遥法外了。 写在最后:
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一个人到底是杀还是不杀?实际上与他是否犯罪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决定他生死的只是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官僚体系的稳定性,这样的政权是实实在在的把老百姓当成了一只鸭子,宰或者是不宰,只看统治者饿还是不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