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物之王,黄金配角,这些都不是潘斌龙的终极目标,他不想当演员里的无名之辈,而是像每个走上表演道路的人一样拥有拿高票房和做影帝的野心。而回到庸常生活里,他期待自己做个平凡英雄,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伙伴。
作者|李安、编辑|丁宇
演员潘斌龙好像“无处不在”。
在4月下旬举办的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他参演的《如意饭店》和《好好的》都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天坛奖”。五一档电影票房冠军《水饺皇后》中有他的身影,而在电影播放前的贴片预告中,由他主演的《无名之辈2》赫然在列。不仅在大银幕上,小荧屏上潘斌龙也很活跃,比如刚刚开播的电视剧《刑警的日子》亦有他的出演。

显然,他的作品不只这些,而是覆盖到更大的面积——电影的春节档、国庆档,平台的热播剧集,还有春晚……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看到他。
很多观众是通过喜剧认识潘斌龙的,但他却不仅仅是个喜剧人。2018年,他在黑马电影《无名之辈》中饰演痴情的劫匪李海根,将人物身上的委屈和悲愤以及命运弄人的荒诞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凭借这个角色,潘斌龙获得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最佳男配角,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位喜剧演员有着更为全面的表演能力。
那之后,潘斌龙开始出现在更多类型的作品当中,塑造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角色,他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配角,这也是他“无处不在”的原因。

然而,“无处不在”的背后意味着高强度的工作量,2024年潘斌龙工作了350天,有13部影视作品播映,他的待播作品列表中还有长长的一串名字,预计能在2025年播映的有24部。
博客作者与潘斌龙见面的那天也是见缝插针,他从北影节的一场活动和一个节目录制后中匆匆赶来,隔天就要去青岛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然后又将迎来新的进组日。我们的话题就是从潘斌龙的“忙碌”开始的,这会让人感到好奇——他如此拼命拍戏的目标是什么?
在潘斌龙坦诚的回答中,工作停不下来有着很现实的原因:父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铁饭碗”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演员本就是一份不那么稳定的工作。2008年春晚结束后,他有三个多月“无事可做”造成的生活困境及内心焦虑记忆犹新。而在结婚生子之后,生活加码了责任与新的压力。所以,他的心里“一直会一根弦,一根警戒线,你得让自己忙起来”。
但这之外,他也向我们袒露了更为长远的“野心”——当一个演员已经从“无名之辈”成为大众层面的有演技的“熟脸”以后,他想进入到另一个阶段,那是作为演员的更高目标:演主角,扛票房,拿影帝。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目标的进度还是有点缓慢,但潘斌龙愿意将它简单、直接、纯粹地说出来,而停不下来的工作状态,就是他对抗这个缓慢过程的方式。他觉得,“演员或者说所有的创作者,还是需要有一个创作的手感和体感”,拍戏能让他保持这种状态,哪怕可能是个小角色,或是给朋友帮忙的客串。
与此同时,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打破与重塑的机会,一个作为主角大放异彩的机会。
忘掉包袱
今年的北影节期间,电影《如意饭店》举行了世界首映,放映结束后主创们在一起吃了个饭。饭局上,戏里的另一位主演王砚辉说起了自己观察到的潘斌龙在表演上的变化——“一直在往角色上走”。
两个人在《无名之辈》时便有过合作,之后也总有交集,对于潘斌龙来说“往角色上走”是一种夸奖,意味着他一直以来“有意而为之”的事情已经起到作用——那就是“忘掉包袱”。

作为一名以喜剧见长的东北演员,表演时抖个包袱、创造喜剧点像是刻在基因里的能力,但潘斌龙知道,若想走向更大的舞台,搞笑是某种程度上需要撕掉的标签,而要以塑造人物为第一出发点。
为此,潘斌龙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要包袱”还是“要人物”的挣扎与转变,有时候他需要刻意忘掉那些跟了自己很久的喜剧技能。
电影《满江红》是潘斌龙第一次和张艺谋导演合作,最初在沟通角色的时候,张艺谋导演告诉他,希望把《满江红》做得轻松一些,但自己并不擅长拍喜剧,所以要靠演员们尽力补足,这部戏里也的确选了不少“喜人”演员加盟。

潘斌龙希望尽可能地向导演展示自己的优势,比如对喜剧包袱的设计和运用。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他发现自己饰演的打更兵丁三旺并不是一个有太多喜剧延展空间的角色,为逼秦桧背出岳飞遗言,他要主动赴死,很多包袱都显得设计感太强。
拍摄间隙他找沈腾聊这件事,沈腾提醒他:你是要包袱还是要人物?潘斌龙当下就明白了,喜剧包袱,有就有,没有不能刻意强求。
其实这种选择在《满江红》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潘斌龙甚至会刻意寻找与喜剧无关的作品和人物。比如,他在电影《兔子暴力》中饰演的父亲老马,是一个性格内向又遭遇婚姻失败的心理扭曲的中年男人。

片中有一段在桥上和女儿对峙的戏,原剧本写着老马走过来给了女儿马悦悦一巴掌,然后教训女儿。潘斌龙觉得这不合理,他觉得老马的扭曲更多是对女儿的精神折磨,他会在家里摔东西制造焦虑,但他不会打女儿。于是他给了另一个表演方案:一边扇自己嘴巴一遍走到桥上找女儿,用这场戏立住了老马这个人物。
到了和张艺谋导演合作《第二十条》时,潘斌龙体验了一次“虐心”的表演。他饰演的王永强,为了保护妻子对放高利贷的人进行了正当防卫,他演出了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在危急时刻的恐惧和愤怒。这个角色也让潘斌龙获得第21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男配角的提名。
今年初,漫改剧《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播出,潘斌龙在剧中饰演哪都通西北地区的临时工老孟。拍摄期间,为了更好地还原漫画中的人物,潘斌龙特意增肥让脸变得更加“肉嘟嘟”,而他对角色塑造的表面懦弱但心地善良且实力强大的性格,让原著粉十分满意。

在《如意饭店》中,潘斌龙饰演一个奔波在路上的货车司机老杨,片中他依然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也是谜案的关键人物,他被剧本荒诞又真实的风格所吸引,而且还不是喜剧担当。
潘斌龙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些变化的意义,他说:“之前我觉得自己在角色里寻找喜剧点,这些喜剧点是行云流水的。后来我发现,不同的戏有不同的节奏,比如一部生活流的戏,如果设计包袱会跳戏,我就会特意避开这种设计。”
他正在努力向外界释放一个讯号——“我不是‘沾包袱就抖’,我能克制住这些”,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潘斌龙能演喜剧,也能驾驭更为复杂的角色。
“多演就对了”
从相声演员入行,到如今成为业务能力被认可的影视演员,出道22年来,潘斌龙吃过很多苦。他像很多想在北京立足的北漂一样住过不透光的地下室,那里没有昼夜之分,只要人在房间里就要一直开着灯。
但他却从未提起过这些苦,他发现很多事情和细节都不记得了。潘斌龙说自己有一种能力,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他能会很快忘记具体发生了什么,让这件事“翻篇儿”。“不开心”的感受会在心里保留,那为什么不开心,却被他消解掉了。旁人很难追溯这样消解苦难的能力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的,他自己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或许是从2005年的夏天开始的。彼时的潘斌龙不到30岁,在一个剧组里做导演助理,顺便干着很多副导演的活儿。他日常端茶倒水,挨骂是家常便饭。负责群众演员的群头欺负他,给他三十多个群众演员的电话让他挨个打,打完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而三个小时后他还要叫导演起床。
一个多月之后,潘斌龙对整个剧组的的工作流程都熟悉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学会了抽烟,四块五一盒的白沙他一天要抽掉一包多。回忆起这个经历,他觉得自己从中感受到了剧组生活对人造成的压力和扭曲,但他不觉得压抑或窒息,因为他心里有清晰的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动力,那就是成为演员。
2008年,冯巩携潘斌龙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相声剧《公交协奏曲》,次年又和冯巩在北京春晚中表演相声剧《返乡》,让他渐渐走入大众视野。2009年,潘斌龙先后出演了林兆华导演的话剧《樱桃园》和《故事新编》,那时他便记住了林兆华对新人演员说的一句话——“多演就对了”。

不演总没机会,但多演可能会让量变成为质变。
2012年,潘斌龙成为黑龙江卫视喜剧类综艺节目《快乐都市之爱笑会议室》的主要演员,很多观众正是从那时开始记住了“大潘”,他也终于成为小有名气的喜剧明星。2018年,他遇到了《无名之辈》中的“大头”李海根,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和角色之一,并收获了观众和奖项的认可。
之后,他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多,有一些来自朋友的邀约,帮个忙客串一下,只要有时间他就不拒绝。

在贾玲筹拍《你好,李焕英》的时候,正在长沙出差的潘斌龙特意赶到武汉去探班,贾玲说恰好有个角色适合他,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他也不止一次在采访里提到贾玲的帮助,“如果没有她,或许自己第一部戏都拍不上就结束了演员生涯。”
《水饺皇后》里,他饰演一个戏份很少的雪糕摊摊主,他曾在刘伟强执导的电视剧《上甘岭》中饰演指导员胡满仓,合作之后导演很喜欢他,便问他有没有兴趣在《水饺皇后》中客串一个群像角色,他也毫不地犹豫答应下来。

某种意义上说,“好说话”让潘斌龙在业界拥有了好口碑和好人缘,他说自己是个“面儿薄”的人,一些朋友的帮忙邀约他不好意思拒绝,有时候拒绝反而让他不舒服,这是性格使然。那些看似没什么分量的角色为他积累了观众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不工作就会焦虑”的状态。
但巨大的工作量让陪伴了潘斌龙六年多的经纪人有了另一种焦虑。一方面他的工作时间已经饱和根本排不开,另一方面她开始担心这种强度是否造成一种消耗,无论是对身体的,还是对表演的。

我们也问潘斌龙,这种过于频繁的工作节奏是否会磨损他对表演的热情,或是让他陷入某种表演惯性?他的答案是:不会。
对潘斌龙来说,表演的关键在于“去表演化”,他会把“演”换成另一个字——“是”,不是你在演谁,而是“你是谁”“你是哪个角色”?“演”会有距离,但“是”则可以无限地靠近角色,成为角色。
一个演员,习得消解痛苦的能力,同时保留敏感的心性,本身便迎合了某种人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对演员来说是宝贵的。
挑大梁
在外界看来,潘斌龙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他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论,也在不断发现和校准自己在表演中的问题。但潘斌龙觉得,想要再往前一步,需要的是一些新的刺激。
现在,他在组里成为很多人的“前辈”,是潘老师或大潘哥,当所有人都说他演得好的时候,他想的是有没有人能激发出表演上的新的潜能。在参加过《我就是演员》第三季之后,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
2020年10月,潘斌龙出现在《我就是演员》第三季的节目录制现场。彼时,没人知道他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他自己当然也不知道。

参与这档综艺的录制是团队的决定。潘斌龙最初有点抗拒,他觉得:“拿自己看家的本领跟人比,每个人都在放大招。赢了,没那么光彩,输了呢,更丢人。”当时正值竞演类综艺最热的时候,想要去这类节目“镀金”的演员不在少数,经纪人回忆当时的状态是“没人拿我们当回事。”
无论是团队还是他本人,只觉得这是一次工作机会,当作一个短期的表演培训,没想过夺冠这件事。但竞演类综艺的规则和氛围结结实实地刺激到了潘斌龙,让他越演越勇。导师章子怡对潘斌龙的评价是,代表了行业中那些“距离星光很远,距离角色很近的演员”。
在《地久天长》的片段《一念》彩排的时候,导演忻钰坤说他“太精致了,缺乏疲惫感”,潘斌龙于是熬了一宿没睡,第二天早上顶着困懵了的身体跑去钉力板拔钉子,让自己变得筋疲力尽,外在形象的粗糙、木讷立住了以后,他又将人物面对冲动的儿子那种愤怒、无奈、心疼的内心戏演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情绪的爆发力。最终他收获4星晋级。

这次录制综艺的经历也让潘斌龙和团队清晰了他未来的某些发展路径。比如他想和贾樟柯、姜文、曹保平这样的导演合作。他听不少同行说过,与曹导合作对演员来说是“一次洗礼”,他也想有人能给自己“过过水”。
即便去年只有15天随机休息的时间,他还是觉得不够,他想挑战一些大众对他认知之外的作品和角色,比如爱情电影,或是这几年流行的“进狱系”风格。他想要去演没演过的角色,去遇到难题和瓶颈,完成新的自我成长与提升。

但回到生活里,潘斌龙其实是个还 “老好人”。
在儿子出生后,他曾一度用忙碌来逃避家庭责任,他不知道如何做个父亲,如何与孩子相处。但他有父亲的本能,在《我就是演员》第三季的《亲爱的》片段中,他饰演丢了孩子的父亲韩德忠,第一次走台试录结束后他无法抑制地痛哭,他以为这样释放过心里的阴霾后,在正式录制时就没事了。结果正式录完之后他还是难受,又哭了一次。
他也很难做出一些放弃性的选择。比如说,潘斌龙清楚地知道想要达成目标并非没有方法论可言,但要若以此为路径,要同时拒绝那些舒适区的“小人物”,或是 “帮个忙客串”的事儿,但他暂时做不到。他需要平衡工作、家庭与生活,因为和想演男一号同样重要的是,他想给四口之家换个大房子,为儿子的教育和父母的养老做准备,他是那个“好像没有自我”的人。
如今,摆在潘斌龙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职业辉煌,他野心一直都在;一条是他计划了很久的和家人一起进行的“公路之旅”,这两条路他都要走好走稳,戏里戏外,他都要成为那个挑大梁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