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五百块的银行转账截图,老于拿着,给很多人看过。

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看不出表情。他说,钱补过去了,侄子又给退回来了。理由写得客客气气,“当长辈的面子要给,但不想让父母心里添堵。”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家族群里,自那天起,就再没人发过一条消息。那个新郎官亲侄子,早就退群了,头像黑着,名字也找不到了。老于一遍遍点开那个群,里面空空荡荡,只有他自己发的那几句解释,没人回,没人看,像是说给空气听。

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酒店的员工群里,第二天就炸了。

经理发了张照片,一张桌子上杯盘狼藉,但焦点是那几个空了的茅台酒瓶,还有一个装了一半的,被塞进了一个红色的塑料袋里,袋口歪歪扭扭地敞着。

标题就几个字:“吃喜酒还是进货?”

下面一串笑脸,还有人回复,“这桌客人战斗力可以啊。”服务员出来说话了,说拦了,没拦住。人家说“反正不喝也浪费”,理直气壮,自己还能说什么?一个劲儿地往袋子里塞。

那可是茅台啊!两瓶!

那一天,七个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得满满当当。

桌子在本地一家五星酒店里,灯光打下来,菜品都发着光。新郎官家里为了场面,花了大价钱。说是空运来的帝王蟹,蟹腿掰开,肉是一丝一丝的。还有刺身拼盘,厚切的三文鱼,北极贝,摆得跟朵花儿一样。

谁都没提红包的事。

主家心想,都是自家人,大喜的日子,撤了记账台,图个亲近,不想搞得那么生分。

老于一家人,从头到尾,埋头苦吃。扫码点餐的二维码就在桌上,服务员过来问要不要加菜,嫂子直接就扫了。

气氛是热闹的。敬酒的时候,司仪都记得老于。他举着杯子,嗓门洪亮,说“今天酒水敞亮!”然后仰头,半杯茅台就下去了。一口,就那么一口!大家鼓掌,都说叔叔海量。

那时候,没人觉得不对劲。

谁会想到,一场喜宴,最后会变成一场人情账的清算?

新娘第二天发了条朋友圈。

河北一家7口参加侄子婚礼!茅台美食吃到撑,回家才发现忘记随礼

一张空空的红色红包壳,皱巴巴地躺在桌上。配的文字只有两个字:“肚凉。”

底下同学朋友的评论一长串。

“怎么了亲爱的?”

“谁惹我们新娘子不开心了?”

“婚礼办得那么好,出什么事了?”

她一条也没回。

那个“凉”字,像一根针,扎在每个看到的人心里。肚子里装满了山珍海海味,帝王蟹,茅台酒,心里却是冰冷的。这顿饭,吃得值吗?

有人在私底下算了一笔账。

河北这边的行情,亲叔伯随礼,五百块是底线。这还是一个人来的情况。老于家呼啦啦来了七口人,占了一整桌的七个位子。按人头算,三千五百块,不多吧?

再看他们吃了什么。

一桌菜,酒水另算,标价一万二。两瓶茅台,按市价,五千块打不住。光这两瓶酒,就把该随的礼钱全喝回来了,还绰绰有余!

这还不算那只威风凛凛的帝王蟹,不算那些新鲜的刺身,不算后来加的那些菜。

这么一算,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已经不是占便宜那么简单了。

事情传开后,风言风语就起来了。

“撤了记账台,就真不给了?手机转账三秒钟的事,说白了就是不想给。”

“一家七张嘴,战斗力惊人,吃完抹嘴就走,还打包,这是亲戚?”

“最绝的是那句‘下次二婚再补’,这是人话吗?咒人家呢!”

那句话,是车子刚掉头开出酒店停车场时,嫂子一拍大腿喊“哎呀,红包忘给了!”之后,老于挠着头,笑着说出来的。

可能真是句玩笑话。

但在那个场合,那个时间点,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了味。

老于醒过闷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

他赶紧给侄子打电话,电话那头,响了很久,没人接。他又打,还是没人接。他发微信,想补个红包,发现自己被提醒“对方不是你的好友”。

他这才慌了。

他跑到侄子家楼下堵人。等到天黑,才看见侄子的车回来。他冲上去,侄子摇下车窗,一脸疲惫。

“叔,有事吗?”

“那个……红包的事……”

“我还要回公司加班,很急。”侄子打断了他,没等他把话说完,就升上了车窗。

车子开进地库,再没出来。

老于是尴尬的,是无措的,是站在别人家楼下,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才有了那笔五百块的银行转账。

备注写了四个字:“心意迟到。”

这四个字,看着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是心意迟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带来过?

婚礼的留言簿,被人翻了出来。一页一页,都是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签名。翻到老于的名字,后面那块地方,是空白的。他来了,他吃了,他喝了,但他没留下任何痕迹,除了那些空酒瓶和空盘子。

河北一家7口参加侄子婚礼!茅台美食吃到撑,回家才发现忘记随礼

有人想起了前阵子江西的另一场婚宴。

也有个客人,吃喝到一半,一拍脑袋想起来没随礼。人家二话不说,当场掏出手机,刷刷刷,转了两千块过去。主家高兴,朋友圈立马发文表扬,说这才是懂礼数的朋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老于这事儿,错在哪儿了?

是忘了?是真的忘了,还是假装忘了?

还是说,从一开始,他就觉得,这是亲侄子的婚礼,自家人,吃顿饭,天经地义,用不着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想得太简单了。

婚礼,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场需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生意”?

主家用一万二的酒席撑场面,告诉所有人:你看,我多有面子。

来宾心里拿着个计算器,算着红包给多少才不亏,怎么才能“吃回本”。

大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这场面,就像一道菜的名字,叫“拆台”。

你搭台,我拆台。

那顿饭的滋味,谁还记得?帝王蟹的鲜美,茅台的醇厚,早就被那份迟到的五百块,和那句“肚凉”,冲刷得一干二净。

体面,就这样被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那瓶被打包带走的茅台,成了一个笑话。一个在酒店员工群里流传,在亲戚邻里间传播的笑话。

老于的解释,还在继续。

但听的人,已经不多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