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学技术奖。

此次,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

49项获奖项目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摘金夺银”,表现抢眼。在上海牵头完成的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上海交大捧回一等奖2项,复旦大学摘得一等奖1项;在上海合作完成的2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东华大学参与的项目获得一等奖;在上海合作完成的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中,上海大学参与的项目获得一等奖。此外,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也都榜上有名。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瑞金医院、华山医院、新华医院等在沪高校附属医院,凭藉高超、创新的医疗技术成果站上了领奖台。在沪高校取得的累累硕果,彰显了上海作为科教与医疗高地的厚积薄发,展示了上海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担当。

复旦大学三位获奖者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上海医生摘得特别的一等奖——“创新团队”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唯一的“创新团队”奖。

放眼国内外医学界,这都是一支鼎鼎有名的团队。源起于1987年王振义院士创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1989年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回国创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30多年来,这支团队在国际上实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分化治疗的原始创新,使之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近年来,以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又将这一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拓展至其他类型血液恶性疾病,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型靶向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方面获得成功,在地中海贫血和血友病基因治疗方面的探索也为血液遗传性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途径。

“解决临床重大科学问题,消除病人疾苦”,是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科研攻关的不变宗旨。围绕协同靶向治疗及系统生物医学的主线,他们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体系,通过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不断“折返跑”,实现了转化医学系列重大突破,已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77项,团队成员还在国际上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舍贝里奖、美国欧尼斯特•博特勒奖、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创新成就奖、法国INSERM国外学者特殊贡献奖、美国血液学会哈姆•沃瑟曼奖等,且均为第一次授予中国学者。而最让他们自豪的,是为世界医学奉献了肿瘤治疗的中国智慧,正在让全世界更多的血液疾病患者获益。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一员,我深切感悟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我们的研究历程也充分彰显了国家制度优势和创新机制的强大活力。”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副院长李军民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持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建设医学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不懈奋斗。”

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让先心病患儿减少创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项目,是上海获得的另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经外科手术虽然是医疗界的“顶尖技艺”,但一个外科医学项目能摘得科技界的国家大奖,十分难得。

而对徐文东医生来说,这是一项已经研究20多年的课题。

2001年,师从顾玉东院士的徐文东在手外科诊疗中偶然发现一名神经移位后的病人,左右手相互触碰时双手都会有触感。他有了一个大胆想法:“能否用健康一侧的大脑来控制瘫痪侧的手,实现一侧半球同时支配双侧上肢?”想法创新,实现不易。人体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仅一根颈七神经里就包含了四万根神经纤维,要人为把瘫痪侧手对应的大脑神经纤维缝接到健康侧脑对应的神经元上,“就好比拆弹专家,要在一堆混杂的线里剪断唯一正确的线,再与另一根唯一正确的线连接起来。”但是,对于众多因中风、脑外伤、脑瘫而发生偏瘫,肢体恢复不良的患者来说,新建手与脑之间的环路,无疑会是一次新生。

2008年3月,徐文东团队为一名12岁脑瘫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台“左右颈七神经根交叉移位手术”。到2018年,通过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实现“一侧大脑管双手”重建偏瘫上肢功能的中国源头创新策略和高难度手术,震动了医学界。其代表性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入选年度最受瞩目研究成果。现在,徐文东和团队成员所做的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手术已达3000多例,有效率接近90%。第一名接受手术的脑瘫患者已找到工作,走上了社会。而徐文东团队还在总结验证构建大脑和脊髓新功能环路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的新科学假说,开辟肢体功能重建的新领域,研究如何为中风导致的失语病患重建语言环路,并辐射到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拓展学科的边界。他们的研究,也为人类认识大脑、调控大脑提供了激动人心的新视角。

华山医院徐文东医生在与患者交谈。

值得一提的医学类获奖成果,还有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团队的小儿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这个团队同样经过了数十年钻研积累。用新华医院院长、小儿心血管学科带头人孙锟教授的话说,是“三代新华小儿心血管人”薪火相继,才实现了技术上从“看透”到“治愈”的迭代和从“开创”到“推广”的进程。

为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新华医院团队在国内创建了二维超声循序分段诊断方法,使得全国有创心导管使用率从90%降至5%;在国际上首次提出5剖切面10剖视面三维超声心脏诊断方案,让心脏超声更高清、患儿在无痛无害中得到更精准的诊断。他们在国际上首创的先心病超声虚拟内窥镜创新技术,更可以从心脏的内部观察异常心脏;超声联合磁共振宫内胎儿先心病技术,让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就能接受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项目团队还研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儿童的医疗器械,如小儿可降解介入器械,从源头解决金属介入器械远期潜在风险。

新华医院孙锟教授团队因小儿先心病诊疗技术获奖。

登高原攀高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复旦大学牵头获得了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除了徐文东教授团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姜育刚教授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材料科学系教授武利民教授团队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复旦大学再次实现国家三大奖奖种全覆盖,也是继2006年后该校再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为我们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高校服务好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以教育奠基创新、科技落实创新、人才引领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复旦大学将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科学家勇立潮头、激发创新活力;始终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才俊;主动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为打造创新高地集聚全球最优质资源,建设连接全球的区域节点;推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倾力提升学校创新策源、辐射产业能力,打造更加协同、活力、卓越的创新生态。

上海交大毛军发院士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共有8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除了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另一项获得一等奖的成果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毛军发院士等完成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上世纪80年代,毛军发在博士导师李征帆教授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开展射频与高速电路研究,此后带领团队深耕数十年,经过四代师生不懈努力,以创新思维和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套及系列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软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研制出600多款射频芯片、组件与系统产品,走出了一条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自立自强的创新突围之路。毛军发表示,研究团队正在从射频系统迈向“集成系统”的技术攻关,希望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国际电子技术方向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说,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重要交汇点,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要支撑点,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上海交大将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改革,既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也提升教学体验与教育增值;在深化学科建设方面持续改革,既腾笼换鸟提升能级,也打开边界跨界交叉;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改革,既构建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产学研合作的“融合区”,又贯通创新策源“开头一公里”与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