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长的路上,你是否遇到过“身怀绝技”的老师,让沉闷的课堂生动有趣,把特长变成赋能学生的“法宝”,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成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大河网推出高考策划《我的老师有绝活》,看老师们如何用“绝活”托起下一代的梦想。
大河网讯 田间地头上,无人机播种施肥撒药助力农业生产;城市夜空中,无人机编队组成绚丽的文字图案让人大饱眼福……近年来,无人机在快递物流、精准农业、搜索救援、城市交通等领域大显身手,在世界范围内渐趋流行。
在河南,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较早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这个专业还没有毕业生,到明年会有第一届毕业生。”郑州航院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控制系教师张超告诉大河网记者。
前不久,第五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决赛落幕,在这场全省61所本科高校近万名教师参加的比赛中,张超凭借对“无人机系统概论”这一课程的讲授,获得了新工科组一等奖。
他有什么“绝活”?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郑州航院,走进张超所在的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控制系教室和实验室,探寻他的故事。
课堂教学创新:不断维持学生的兴趣
“长周期模态表现为‘沉浮’运动,速度、俯仰角及高度变化长周期振荡,本质是飞机势能与动能的反复转化……”当记者走进教室时,张超正给学生讲授“飞行器动力学”。
1984年出生的张超来到郑州航院已经5年多了,他所在的飞行器控制系培养的专业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简称“无人机”专业。
“无人机飞行控制,是无人机系统工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张超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无人机控制技术的特点,希望学生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专长。
在教室里,记者观察到,张超上课并不是单纯地讲述基础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只见他拿起飞机模型,一边模拟飞机飞行轨迹,一边讲述“飞行器纵向稳定性与操纵性”的要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只是张超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只有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的兴趣点能够持续地保持,才能铸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持续创新的动力。
“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学生紧跟知识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科前沿的项目。”张超告诉记者,学院实行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去实践、创新,这样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不断维持学生的兴趣。
实验室:与课程教学密切配合的实践空间
如果说课堂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那么实验室就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在飞行器创新实验室里,张超和学生们一起动手设计形态各异的无人飞行器。
“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实践环节。平时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不单单为了让学生去拿奖,更主要的是跟课程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张超告诉记者。
飞行器创新实验室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在张超看来,这是一个思维碰撞的空间,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空间,是学生互帮互助的空间,也是老师们共同交流的空间。
曾有学生想尝试开发基于无人机的智慧交通平台,以便实时反馈和处理道路交通问题。得知学生想法后,张超立刻发起成立项目组,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
“实验室有相关的基础设备,如果有些不满足条件,我们就利用老师或者学院支撑的经费,给学生进行补充。”张超回忆说,因为项目中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如果有知识或方法是学生没掌握的,也要及时地依托实验室给学生补课。
遇到超出个人知识和能力范围的情况,张超还会集合实验室或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共同参与。“这里面既有我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同事们的齐心协力。”他说。
此外,郑州航院航空宇航学院还有无人机实训和飞控实验室,以及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实验室。从上手实操,到理论实验,再到高阶内容的实践,实验室之间关系密切,逐步进阶。
“通过三个环节的贯穿,对学生学习效果,创新的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张超说。
校园飞机讲解:激发学生空天报国精神
在郑州航院校园内,停放着由相关单位捐赠的五架飞机,都是真正的飞机,在拆除了主要部件后供师生们参观。从202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
“当时,我们带大家到现场,用专业知识给学生介绍这些飞机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研制的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空天报国’的精神。”张超告诉记者。
一开始,讲解仅限航空宇航学院,后来逐步扩展到全校范围。最初的讲解工作由张超一人完成。因为入学新生很多,他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把这些代表中国航空发展历程的典型装备给同学们详细地介绍。
此后,很多老师也加入到讲解的队伍中来。再后来,寻找优秀的学生代表,让他们担任同学朋辈之间的讲解员。
“我印象最深的,而且每次都要着重讲的,就是西门停放的第三架飞机——歼8E飞机。”张超告诉记者,每次讲到这架飞机时,都要提到两个人物,一位是航空界的元老——顾诵芬院士,他是歼8系列飞机的总设计师。
另一位是歼8飞机上的英雄飞行员——王伟烈士。2001年,他的歼-8Ⅱ战斗机和美国EP-3电子情报侦察机,在距离海南104公里的上空发生碰撞,壮烈牺牲。
“这架飞机和背后的人物故事,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对传递爱国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张超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航空知识的兴趣,因为这背后很多信息,可以从航空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
张超告诉记者,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是要站在科研和学术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第三是尽可能把科研工作反哺教学,实现科研跟教学的“双向奔赴”、相互促进。(李东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