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成功塑造了“活力之都”的新形象。

▲烟台夜景。图/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 辛河

在数万支荧光棒的挥舞闪烁中,城市夜空璀璨闪耀。

7月5日至6日,邓紫棋世界巡回演唱会烟台站在盛夏热浪中开唱,数万歌迷汇聚烟台,累计观演人次近10万。作为今夏山东省重磅演出活动之一,这场演出,不仅点燃了数万歌迷的热情,更成为烟台文旅消费的“高光时刻”。

这场演唱会,是烟台以“演唱会+”打造城市新经济业态的缩影。

2024年,烟台市举办了日出演唱会、养马岛音乐节、音雄联盟超级演唱会、沙滩音乐季、红酒海岸艺术展演、新青年音乐节等大型演艺活动38场次,累计参与189.8万人次,拉动消费11.2亿元。

今年,烟台市已先后举办刘若英、张韶涵演唱会和养马岛音乐节等演艺活动,中国导演之夜、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等精品活动也将陆续亮相。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烟台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

万亿城市的“工业内核”

2023年,对于烟台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烟台首次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成为山东第三个、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也是我国北方首个跻身万亿之城的普通地级市。

在我国当前经济格局中,万亿城市是重要的增长引擎。对于城市而言,GDP破万亿也是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烟台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意味着其从全国第二方阵城市的领跑者,变成了第一方阵城市的追跑者,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烟台晋级 “万亿俱乐部”,无论是对于烟台自身,还是对于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以来,在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中,烟台延续了良好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84.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省第1位。

一季度,全国7个城市GDP增速超过6%,烟台以6.9%领跑。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1亿元,增长6.1%。

可以看出,工业仍然是烟台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一季度,工业对烟台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工业作为烟台经济“压舱石”的功能,仍然十分显著。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烟台长期以制造业和港口经济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汽车、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烟台的经济格局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体现出典型的“重资产”特点。

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烟台第二产业占比长期偏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24年,烟台市服务业占比虽已达51.1%,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也低于同期的济南、青岛等省内城市。

在此情况下,如何优化烟台经济结构,促进提升服务业经济,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规模宏大的万华工业园。图/唐克 摄

演唱会经济带动“行走的GDP”

长期以来,烟台形成了以制造业等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尽管工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产业附加值提升瓶颈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和许多同类城市一样,烟台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烟台明确全方位扩内需稳外需,促进经济发展进中提质。

在此进程中,烟台敏锐捕捉到文化消费升级和体验经济崛起的新机遇,将发展演唱会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文旅消费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这一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动因。

演唱会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带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交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方向优化。

近些年来,国内线下演出市场爆发式复苏,跨城观演率超50%。演唱会经济通过“演艺+旅游”模式激发出文旅消费潜力,被喻为“行走的GDP”。业界常用“1:4.8”来描述其对消费的推动力,即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

以烟台在2023年举办的迷笛音乐节为例,近九成游客来自外地,为黄渤海新区带来34万人次游客和约2亿元的旅游收入。烟台做大做强演唱会经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深谋远虑。

首要的,是表现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上。

近年,围绕文化产业、影视产业、星级饭店、大型营业性演出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烟台市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其中,《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持续做火音乐节、演唱会;强化烟台“音乐之城”的时尚活力印象。

烟台市政府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演唱演艺、国潮风尚、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将文化演艺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举办一系列音乐节、演唱会等时尚文化活动,烟台的城市品牌获得重塑,长期以来工业城市“硬核有余、活力不足”的形象正在扭转。

从工业重镇到演艺之都

事实证明,通过举办一系列高规格演唱会和国际赛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烟台成功塑造了“活力之都”的新形象。

2024年,烟台文旅以“促消费、扩内需”为支点,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24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两项综合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居全省前三位;斩获国家级荣誉24项,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众多明星、乐队的参与,以及歌迷的热情追捧,使得烟台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极大地提升了烟台的城市影响力和传播度,让更多人看到了烟台的魅力。

2024年,烟台入选在线旅游平台“亚洲最佳100目的地”。

今年6月20日,“2025微博旅游之夜”上,烟台荣获2024年度微博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获奖的还有重庆、成都、武汉、哈尔滨等12个国内热门旅游城市。

烟台案例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产业协同发展是重要启示。烟台并未因发展演唱会经济而忽视工业基础,相反,通过“工业+文旅”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产业结构更加均衡健康的发展。

今年一季度,全国7个城市GDP增速超过6%,其中,烟台以6.9%领跑。这表明,烟台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不仅没有削弱工业竞争力,反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这种多元产业生态比单一依赖工业或文旅都更具韧性。

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演唱会经济成功的基础。大型演艺活动是对城市交通、安保、应急、服务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检验。烟台通过一系列演唱会、音乐节的举办,倒逼城市治理水平提升。

这种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服务于演唱会经济,也惠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实现了“举办一次活动,提升一次水平”的良性循环。

工业城市烟台通过发展演唱会经济,实现了从“硬制造”到“软实力”的转型,为中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一场演出而选择“奔赴一座城”,展现出的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焕新与绽放,也是一座工业城市向青春、向未来发出的热情邀约。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陈荻雁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