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马戏团 | 文

上周,美剧《星期三》第二季放出了第二部分并暂时完结,这是目前最火的美剧之一,第一季出时我们也推荐过,今天再来推荐一下。

《星期三》改编自美国著名IP《亚当斯一家》,这原本是个1930年代的报纸漫画,比《史努比》还早。它大概说的是,有一家非常哥特怪诞的人,放其他作品里就像是反派,但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演绎日常喜剧。

作品的特色,就是展现这家人怪诞,却又和谐的价值观。他们可以视灾祸为福祉,热爱黑色和哥特式的死亡文化,在原版漫画里,亚当斯一家实际上还是有点邪恶气质的,但在后来的许多影视改编中,这种邪气被冲淡了。

而《星期三》是近年来,提姆·伯顿参与执导并担任制作人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把校园青春剧和亚当斯一家的哥特味融合,再加上一点《怪奇物语》式的悬疑性,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混血儿。

女主星期三是亚当斯一家的女儿,她只穿黑衣,擅长剑术、暗杀和各种青少年女孩不该擅长的东西,并且总是以不苟言笑的模样发射海量毒舌金句,有时过于自傲,却总是无畏(鲁莽),而且有很强的预知能力。

总得来说,她就像个没有人可以霸凌的女巫,其名字来自著名童谣中的选段“星期三出生的孩子充满哀伤”。不过“悲伤”对星期三来说,更像是一种打了黑色鸡血的战斗状态,比如她会干出往校园霸凌者的泳池里丢食人鱼这种事。

《星期三》的故事,就是星期三去一所奇异的高中就读,学校里全是异种人,比如狼人、可以将人石化的美杜莎、能蛊惑人心的海妖等等。所以其实剧集也有点像《怪物高中》和《哈利波特》的混合体。

和第一季不同的是,第二季加入了更多悬疑剧的色调,有许多让人想起《科学怪人》和《化身博士》的桥段,提姆伯顿式的哥特味越来越浓,亚当斯一家的塑造也越来越复杂。

你如果喜欢另类的,怪诞的哥特式故事,那大可尝试一下《星期三》。

当然,要说为什么这个剧能这么成功,和它出色的选角分不开。剧里星期三和其室友非常有化学反应,因为她们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但这种黑色与彩色的对撞却完美契合在了一起,显得很有戏剧张力和火花。现在两个演员都开始在大银幕上发展,也分别有了成绩出色的电影作品,星途暂时一帆风顺。

此外,剧里几乎所有角色,都是按照校园青春剧的老式标准选的,说白了就是很多帅哥美女。而且第二季的角色依旧没有俗套化,他们还是一群怪人和另类,导致整个剧的质感非常新颖。

第二季里,主角团里还加入了一个星期三的病娇迷妹,会隐身,且眼睛巨大。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出彩,一下子就火了起来,也为第二季的成功做了铺垫。

小演员照片

这个剧集总会有些出圈的小片段,比如第一季星期三在舞会上的奇怪舞蹈,以及这一季里,小狼女和隐身迷妹的双人舞,非常有创意,且符合短视频传播的模式,所以这剧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很高。


而且《星期三》还有个厉害的优点,就是它的台词写得尤其巧妙,文化底蕴很深。可惜的是,汉化翻译会丢失掉大多数双关,所以如果能用英文字幕看的话,我还是建议尽量用英文。

举例来说,有一处地方,星期三回呛音乐老师,说自己没那么多愁善感。中文字幕大致就是“我没那么多愁善感”,但实际上原本台词直译是:“我拉的是大提琴,不是小提琴”。

这台词首先很契合和音乐老师对话的上下文,然后星期三确实拉大提琴,而且它是个隐喻:因为一般来说,大提琴是低沉稳重的,而小提琴则更注重张扬的情绪表达。所以其实这句台词很有欧式宫廷贵族风格+文学感+哥特式毒舌韵味。

再比如,剧里说“他被乌鸦杀了”,原文是“murdered by a murder of crows”,这其实是个文字游戏冷笑话,因为英文里的“一群乌鸦”,是“一谋杀乌鸦”,来自欧洲民俗传说里,乌鸦是死亡预兆的迷信。

总之,这个剧的很多出彩点,都在于其台词功底,尤其是星期三的台词,基本上每句都有趣,而且经常带着各种独特的文学感和黑暗文化梗,非常有意思。但可惜诗歌总是会在翻译中遗失,很多巧妙之处也确实难复原,你把《武林外传》翻成英文,很多有趣之处也就消失了。

《星期三》第二季的另一个优点还有,它基本上没被驯化,还是有很多略微地狱的,三观没那么正的东西,因为这才是怪诞文化和《亚当斯一家》的精髓。而且剧里的不少角色都会突然死亡,比大多数青少年校园剧要硬核得多,悬疑性也更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它依旧非常哥特。就像我在第一季上线时说的那样,哥特文化能像现在这样复兴,再次走入大众视野,也算是好事。提姆·伯顿前不久带着星期三小演员拍的《阴间大法师2》也很成功,还让他的现任老婆莫妮卡·贝鲁奇也哥特了一把。

话说别看我总写野兽先辈和奶龙,但我其实一直是个深度哥特迷,喜欢各种哥特文化都快二十年了。记得中二期,英语老师让我们在课上背诗,我当时选的两首,一首是《银翼杀手》里最后那首,一首就是爱伦坡的《乌鸦》,后面那首可是非常长的。谁知在BB基这么久,我居然还是没找到机会好好聊一下哥特文化,可能真的是奶龙写太多了。

为什么突然说到这个,因为这个剧里的学校叫“奈弗莫尔(Nevermore)”,其实就是个爱伦坡《乌鸦》的梗。这篇长诗里,有一半的章节结尾,都是“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乌鸦叫着说:永不复还)”。所以说这个剧里,处处都是精妙的哥特文字游戏。

其实我还特别喜欢侦探小说,但也还是没找到写的机会

最后说回《星期三》,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稍微好了一些,但还是有人抱怨这个剧对“原作”进行了魔改。我还是觉得,放轻松去看这事就行了,因为《亚当斯一家》这IP和什么史努比、丁丁历险记、加菲猫都不同,它的各种版本,差别是非常大的。

首先它经历了各种电影、动画、音乐剧和电视剧的改编,每个版本的设定都不太一样,比如《星期三》里很多人喜欢的菲斯特叔叔,在有的版本里,其实是其他角色的哥哥。而有的角色甚至不是漫画里的,是其他改编剧原创,然后转正的。至于角色性格,各种版本也差别不小,比如原作者曾经就说后续改编,冲淡了亚当斯一家的“邪恶”气质。

老版星期三和菲斯特叔叔的演员都在新版《星期三》里客串了,话说这个版本星期三的演员,还演过一部《水牛城66》,我觉得是丧风恋爱治愈喜剧的巅峰,推荐去看看。

就是这个

所以为什么这个节奏在中国很多,但在欧美很少:因为他们许多人是从祖父辈,就在接触各种版本的亚当斯一家了。但中国观众一般看得最多的,还是2000年后的那些作品,加上一部60年代的电视剧,不过它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原版。

新版的选角反而非常符合老版漫画,比如老爹是个拉丁裔矮子,星期三也是个有拉丁血统的混血儿。

我觉得这有点像新《超人》选角的争议:很多人嘲笑说新超人的演员,就是个模仿亨利·卡维尔的低配版——但这种节奏在美国就很少,他们更多是在抱怨华纳对待亨利·卡维尔的方式。因为真正了解超人IP的人应该知道,亨利·卡维尔不仅不是原版,实际上自从1978年来,后续的所有超人选角,都是在模仿克里斯托弗·里夫,甚至是里夫改变了超人的形象设计。

注意看里夫(第三个)前后的超人形象,差别很明显

扯远了,总之我觉得,对于《亚当斯一家》这种怪诞、自由,温馨的喜剧IP来说,放轻松心态,用随意娱乐的方式去欣赏就行了,喜欢的人可以去试试——生活方式是自由的,这其实也一直是亚当斯一家这个IP的核心,就像虽然童谣中,周三出生的孩子注定忧愁缠身,但就算如此,星期三的生活也可以充满韵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