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诸葛亮带兵平叛,进入南中,已经六次放了孟获。孟获无计可施,便求助于乌戈国。乌戈国国主兀突骨感到唇亡齿寒,于是带领三万藤甲兵助战。藤甲,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乌戈国士兵将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沈,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这真是宝贝啊,相当于现在的“防弹衣”了。

诸葛亮手下军队,和藤甲兵交战,屡战屡败,于是求助于诸葛亮。诸葛亮通过观察,知道了藤甲兵的弱点,派出魏延诈败,将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之中,堵住出口,一把火将其点燃,烧了个干干净净。这些身穿藤甲的蛮兵,被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诸葛亮看完后,仰天感慨:我虽然是为了江山社稷,可是这把火必然损伤我的阳寿啊。诸葛亮自我感觉罪恶感很强。

古代人口稀少,三万藤甲兵估计就是这个部落的大部青壮年男子了,结果都葬身于这一场大火之中。乌戈国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了,很难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生存下去。以后也很少有人再听说藤甲兵,乃至于好多史学家怀疑藤甲兵是否存在。这个谜底,2007年12月,在贵州安顺开发区歪寨村揭开了。

贵州安顺开发区歪寨村村民,仿照20世纪六十年代残存的一块藤甲残片,成功复制出了一套“藤甲胄”,消失了1700多年的“藤甲兵”在安顺“复活”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多家纸质和电视媒体的争相报道,“安顺藤甲兵”也因此声名鹊起。

按照布依族流传的制作程序,藤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套藤制铠甲最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一步,砍下青藤,编制好藤甲,第二步,再用桐油浸泡48小时,第三步,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第四步,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这时,一套藤甲才算完工。

藤甲刀枪不入,还能载人渡河,比普通的铠甲强太多了。诸葛亮在充分了解此铠甲的制作工艺后,才知道它的弱点,原来它怕火攻。而诸葛亮最喜欢用火,因此才将藤甲兵引入盘蛇谷,火烧藤甲军,取得大胜。

歪寨村还专门成立了文化发展产业协会,利用这个项目搞发展。然而,因为没有资金,没有场地,就连编制的20多套藤甲胄的存放,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后还是协会会长将自家20年没有居住的老房子贡献出来,才解决了藤甲存放问题。

存放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全村,乃至全国,只有3人懂这门编制藤甲胄的工艺。这3人被认定为藤甲胄工艺的传承人,如果哪一天这3人有个三长两短,藤甲胄工艺可能有失传的风险。

对于安顺歪寨村藤甲的保护,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无防火措施、无防潮措施、无防盗措施及没有专人管理。万一有个意外,这20套铠甲很难保存下来,那就是一大损失。

因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乌戈国藤甲兵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只是《三国志》没有将其收录而已。《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的历史,我们不能也不能认为它就不存在。现在安顺歪寨确实依据古老相传的制作工艺,做出了藤甲,说明《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是存在过的,并非虚构,只是由于历史久远,被埋没而已。

根据历史记载,安顺歪寨村附近可能就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战场,那么歪寨布依族百姓很可能就是乌戈国幸存的藤甲兵后裔,他们逃进深山老林之中,隐居下来。经过无数代人,最终定居在了现在的歪寨村,并繁衍后代。

现在距离三国时期,已经过了1700多年了,国家要想将这门工艺传承下来,应该引起重视,加大对藤甲胄的保护力度,使“藤甲兵”真正复活,并传承下去。如果诸葛亮在天之灵,知道藤甲兵没有因为那一把火,而灭族,他估计不会太自责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