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洞察地球的深层结构,最理想的方式无疑是直接穿透地球表层进行探索。然而,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科技手段还无法实现这一壮举。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钻探最深的记录仅约为12公里,而这与地球整体6371公里的半径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将地球比喻为一颗鸡蛋,那么可以形象地说,人类至今尚未能够突破这颗“鸡蛋”的外壳。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探索地球内部呢?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地震波来进行研究。

简单来说,由于地球是一颗岩石行星,当某些区域发生地震时,其产生的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通过大量监测和记录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

显然,收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越多,对地球内的推测就越准确。因此,自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各种地震波监测站,以扩大地震波数据的收集范围和密度。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波的测量精度也越来越高。已知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地球上几乎随时都有地震发生,但大多数都是非常轻微的,以至于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这种非常轻微的地震被称为“微地震”,科学家正是在这些“微地震”中发现了“地球心跳”之谜。

这个谜团最初由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地质学家杰克·奥利弗发现。他在研究来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数据时,首次注意到有一种“微地震”极有规律,每26秒震动一次,并且一直在持续。

起初,这个现象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随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种有规律的“微地震”从未消失,且是全球性的,即世界各地的监测站点都能监测到这种“微地震”。于是,这种现象逐渐被重视起来,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为“地球心跳”。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直到2006年,科学家才将“地球心跳”的起源点定位在非洲西部的几内亚湾附近(如下图所示)。

直到现在,“地球心跳”仍然没有停止,从发现之日开始,它已持续60多年。那么,这种有规律的“微地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遗憾的是,这个谜团至今无解。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机制提出了多种观点,例如有观点认为,海洋中的波浪会有规律地撞击大陆架并令其产生共振,进而产生有规律的地震波;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现象与火山运动有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底由富含水且处于压力下的沉积层组成,尼日尔河向这里输送更多的沉积物质,导致压力增加,从而引发有规律的“微地震”。

尽管这些观点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都无法解释“地球心跳”的另一个奇怪的特点。无论从地球上哪个监测点的数据来看,这种每26秒震动一次的“微地震”的波形都没有区别。

(↑研究人员分别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监测到的“地球心跳”)

那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呢?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地球心跳”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揭开这个谜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