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深处,不沿边、不靠海,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产业发展一度滞后,群众增收路子匮乏。记者日前在这里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安康因地制宜聚力发展特色产业,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举措,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毛绒”也有力量

  “这些单品销量都超过了百万件。”在安康市五里镇工业集中区的一家毛绒玩具厂,总经理朱明华带着记者穿梭在一排排毛绒玩具之间介绍道:“我们的产品正向欧美、日韩、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销量纪录还在不断刷新!”

  步入明亮整洁的生产车间,白色墙面上醒目地彩绘着中英文的“超级元气工厂”几个大字。灯光下,穿着整齐工装的工人正熟练地进行绣花、缝制、充棉、封口和刷毛等工序。朱明华说,给工厂起这样的名字,就是力求展现更多毛绒玩具的新潮和活力。

  “以前在广东打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回到家门口工作,能更好照顾家人,这种感觉特别好。”车间主管张玉金一边给工人示范缝线和装配流程,一边向记者分享回老家工作的感受,“这里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都很好,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很舒适。”

  在一家毛绒玩具厂内,工人们正在对玩具产品进行加工。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摄

  截至2023年底,安康在营毛绒玩具企业807家(点),吸纳就业1.98万人,其中脱贫人口4429人,实现产值61.05亿元。

  朱明华说,计件领取报酬的制度激发了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工厂的氛围较为开放,尊重工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这里工作,我们都‘元气满满’。”张玉金笑着补充道。


  社区工厂开到家门口

  多年来,在实施避险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过程中,安康市至今已有近百万群众从山区搬进了集中安置社区。

  乐业才能安居。安康市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社区工厂吸纳了大量移民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例,当地已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81家,基本实现了百户以上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累计带动1.34万人就业。

  当地一家袜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强介绍,工厂初建成时村民们对进厂工作不了解,不少人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邻居、亲戚在家门口赚了钱,很多人才踊跃报名。

  一家袜业工厂内,技术工人正在操作机器。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摄

  “当地农民来到厂里工作后,吃住问题都能解决,下班回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张强说,“乡亲们转型成为产业工人后,随着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收入稳步上涨。还可以进一步学技术,甚至自己创业,有很多路子可走。”

  在一楼的包装车间,因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导致腿部残疾的杨生伟,正坐在轮椅上给产品打包分装。“我到这里工作已经三年了。以前我是贫困户,现在工作和收入都很稳定。”杨生伟说,“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28天见现钱”

  移步到工业集中园区附近的蚕桑园区,记者看到,连片的桑树如绿色的海洋铺展开来。

  “以前这些都是撂荒地,很多老百姓外出打工挣钱。”当地一家蚕业公司的创始人张乐指着种植区说,公司除了将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带动农户增收之外,还吸纳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农户35户就业,提供150个务工岗位。

  张乐2015年回乡创业,从蚕桑种养做起,逐步扩展业务,到2022年扩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2023年,他把挣到的钱又投资新建一座养蚕工厂,准备延伸产业链,增加副产品利用范围,提高综合收入。

  “我们有句话很吸引农户——28天见现钱。”据张乐介绍,从开始养蚕到收获蚕茧的周期仅需28天左右,这反映出蚕桑产业的一个重要优势——周期短、见效快,可以很好地吸引农户参与。

  据了解,一位普通农户年养蚕量可达40至50张蚕纸,每张蚕纸的产值稳定在2000元以上。

  一家蚕桑工厂内,工人们正操作机器进行养蚕作业。新华社记者 林胜概 摄

  “我们通过集中供苗、提供技术服务,以及采用自动化轨道运输系统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蚕茧质量。”安康市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主任张鹏说,“农户在专业指导下,从传统的春秋两季养殖转变为全年多批次养殖,单位面积产出显著提高。”

  近年来,汉滨区积极推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当地桑园总面积已达3.85万亩,惠及2万多农户。(记者林胜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