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当时的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在之前几个世纪的争霸战争中英国先后战胜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欧洲强国,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起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帝国。当时英国本土人口约为750万,连同殖民地人口高达3000万人,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陆军和一支拥有300多艘战舰的海军舰队。
相比之下战前的北美殖民地只有300万人口。这其中约有50万是黑人,而黑人中90%是奴隶。战前的北美殖民地既没一支正规军,也没海军舰队,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分散在各地的民兵。直到1775年6月15日第2届大陆会议后才组建了一支由师、旅、团、营以及炮兵和骑兵分队组成的大陆军。尽管大陆军的编制总员额为88个营约6万人,但在战争进程中实际上从未超过1.9万人。1775年12月大陆会议决定建造13艘快速战舰,但最终实际下水的只有7艘。
到了1776年大陆海军第一任司令霍普金斯所指挥的大小战舰也只有8艘,而且大都是由商船改装而成。在历时8年的整个独立战争期间美军中服役的各类舰船总共只有60艘,这还不到英国海军战舰数量的五分之一,况且这些临时改装的战舰在性能上也没法和英国战舰相比。英国在陆军方面已装备和使用了最新式的后膛来复枪;相比之下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却是一群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缺乏补给的乌合之众。当时美军一万多名士兵只有不到一千双鞋子,三名士兵才能共盖一条被子。
按说这样两支军队的对垒该是毫无悬念的,然而最终北美殖民地却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帝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具有极大优势的英国为什么不从本土抽调更为精锐的部队继续打下去呢?为什么处于弱势一方的北美殖民地能迫使大英帝国承认自己的独立呢?事实上北美殖民地一方之所以能在这场战争中以弱克强在于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地利:北美殖民地作为本土作战的一方可以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广阔的战场上与敌周旋。
占有地利优势的北美殖民地一方同样也占据着天时优势。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时大英帝国正处于全盛时期,然而也正由于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扩张使其几乎与所有列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时欧洲列强几乎全都趁机在拆英国的台。以华盛顿为首的北美殖民地一方对此其实心知肚明,所以华盛顿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这样一种策略:在军事上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尽可能拖延,与此同时在外交上积极争取欧洲列强的支持。
1775年11月大陆会议成立了一个秘密通讯委员会,1777年又将其改为外交委员会。这个机构所负责的工作就是与欧洲列强以及英国的其他殖民地取得联系。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就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任何妄图称霸欧洲的国家都会受到邻国的联合遏制,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希望邻国的强大对自己构成威胁。然而这种均势格局随着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之后就开始渐渐失衡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都在等待一个向英国报复的机会。
北美独立战争恰恰就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向英国报复的绝佳机会。当时欧洲列强中最为敌视英国的是法国: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却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中始终被英国压制。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将法国势力从北美和印度完全排挤出去。战后的法国失去了自路易十四时代起欧洲事务仲裁者的地位,甚至英国驻外大使在礼宾仪式上都享有比法国同行更高的规格。这样的奇耻大辱使法国致力于抓住一切机会削弱英国的力量。
17世纪至18世纪的四次英荷战争使荷兰从掌握世界金融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沦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15~16世纪西班牙曾是称雄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然而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所败标志着西班牙霸权的衰微,1704年后英国对直布罗陀这个地中海咽喉要地的占领更是令西班牙如鲠在喉。此外葡萄牙、普鲁士、奥地利、沙俄、丹麦、瑞典等国尽管和英国没太多直接冲突,但同样也都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英国对欧洲地缘均势的冲击。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时英国实际上已成为全欧洲的众矢之的。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国通过秘密通讯委员会向北美殖民地一方提供了二万套军服、三万支火枪、一百吨火药和三百多门大炮。与此同时荷兰人也没闲着: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圣尤思特歇斯岛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来自欧洲大陆的军需品经过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北美。所以美国独立后将这个岛屿形象地形容为“革命的兵工厂”。这一时期法、荷等国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持主要是物资支持。
至于在是否派兵直接介入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这个问题上法、荷等国一开始都保持着相当的谨慎。毕竟英国的实力摆在那儿,独立战争初期北美殖民地一方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够理想,所以法、荷等国还是打算等局势明朗之后再决定是否派兵。尽管法、荷等国在政府官方层面这时尚未介入到北美独立战争中,然而这些国家的民间志愿者们却已不顾一切投身到这场战争中。1774年4月20日20岁的法国侯爵拉法耶特与其他10位志同道合的法国青年漂洋过海前往北美。
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像拉法耶特这样投身北美独立革命的欧洲人士组成了7000人的志愿军。1776年加入北美大陆军的波兰人塔德乌什∙ 柯斯丘什科成为了军中不可或缺的工程师。另一位加入大陆军的波兰人普拉斯基后来成为了骑兵首领。对北美独立战争帮助最大的外国志愿者当属普鲁士军官斯图本:斯图本采用享誉欧洲的普鲁士陆军操典对大陆军进行列队、射击、刺杀、战术等各项基本训练。正是斯图本使北美大陆军由一支由未经正规军事训练的民兵组成的队伍得以脱胎换骨。
如果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正赶上英国与其他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化的有利时机,那么其实北美殖民地一方同样还占有人和的优势。这场战争在北美一方是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与北美殖民地全体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北美一方是众志成城为独立而战,相比之下英国一方却是不知为何而战。大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祖先本就是英国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口号是推翻国王的暴政,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国家。
当时英国内部底层民众同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比较尖锐,所以民众普遍把这场战争视为“国王的战争”。他们对大洋彼岸的独立战争要么漠不关心,要么甚至可能还抱有一定同情。人们对政府的征兵、募集战争费用等活动采取了不合作、反对和抵制的态度。持有这种观念还不只是底层民众: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正处于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中。这一时期议会和政府、王室之间的矛盾分歧相对较大,以致于当时不少下议院议员公然将北美叛军称为“我们的军队”。
如果说英国民众和议员对战争是这种态度,那么英国王室和政府官员们又持何种态度呢?事实上当时英国政府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强硬镇压北美殖民地的武装叛乱;一派主张通过以谈判的方式对北美殖民地进行安抚。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始终在高压政策与和解调停之间举棋不定。尽管英国方面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相对于北美殖民地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然而举棋不定的英国决策层始终没能正视英国在补给线上所存在的巨大劣势。
北美殖民地的军事资源尽管远远少于英国,然而作为本土作战的一方是可以就近得到补给的。相比之下英国的武器装备、粮草物资都要更为充足得多,然而英国始终无法解决如何跨越3000英里的大洋把这些战略物资送到前线这一难题。整个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在集结船只、护航、运兵、运输补给等工作上始终是由彼此互不统属的部门负责的。华盛顿在意识到英军这一劣势之后就尽可能避免与英军爆发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不断袭扰英军的补给线。
1777年12月4日北美独立战争终于迎来了战略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正是这次胜利促使法国下决心直接派兵介入这场战争。法国参战后英国就更难以向北美调集军队和军需物资了,因为一旦把主力全面投入北美战场就可能使英国本土暴露在法军的威胁下。1778年英国不得不全国近半数的陆军集中在面向法国的不列颠岛南部地区,同时海军舰队1/2左右的战舰也不得不留在国内。1779年6月试图收回直布罗陀的西班牙以法国同盟者的身份对英国宣战。
1780年北美大陆会议全权代表劳伦斯在前往荷兰签订友好条约的途中被英军俘虏。当年12月20日英国向荷兰宣战。荷兰参战后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在世界各地的大洋中同时与法、西、荷三个海军强国作战。这样一来英国的兵力就被进一步稀释,所以也就无法再向北美战场调兵了。剩下的欧洲国家尽管并没对英国宣战,然而无一例外都无视了英国颁布的有关与美洲殖民地港口间的贸易禁令。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向北美殖民地输送着生活物资和军事物资。
1780年2月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宣布了“武装中立同盟宣言”:要求交战国承认战时保护中立国商业的原则。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瑞典等国纷纷宣布加入俄国主导的武装中立同盟。尽管这些国家在名义上保持中立,然而这些国家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对北美独立战争起到了支持作用。如果英国要干预这些国家航海贸易事业,那么这些国家就会联合起来以武力保护本国商船的航海自由。由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组成的武装中立同盟打破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这时英国已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乃至英吉利海峡到处都有欧洲各国的海军在与英国作战。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迫使查尔斯·康沃利斯指挥的英军投降后英国战败的命运实际上已注定。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国内的反战厌战情绪愈演愈烈。1782年2月主张与北美殖民地议和的辉格党上台。次年9月3日英国与美、法、西等国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同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赠予美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