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国杰出的学者、语言学家和史学家,精通7门外语,尤其擅长吐火罗文。全球仅有十几人能运用吐火罗文,而在季羡林在世时,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掌握这门语言。或许有人好奇,为何季羡林不将吐火罗文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实际上,你们或许并不了解季羡林与儿子季承的关系犹如水火不容,令人难以置信。季承出生于1935年,从婴儿时期起,季羡林就鲜少陪伴在他身边。在季承不到3个月的时候,季羡林便启程前往德国留学。

季羡林在留学期间,深深爱上了德国女孩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经常使用打字机帮助他打字,在季羡林回国之前,一直是她为他打字。两人因此逐渐产生感情。然而,季羡林的妻子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且文化水平有限。两人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季羡林对她并没有太多的爱意。德国女人和妻子孩子,让季羡林陷入两难境地。最终,他选择回到中国,切断了与德国的联系。

在季羡林与伊姆加德产生微妙关系的同时,中国的家人对他的状况一无所知。季承只能透过他人口中的描述了解父亲,甚至直到11岁时,才亲眼看到父亲的真人照片,收到了季羡林从国外带回的中国没有的钢笔。然而,季羡林在北大执教,只有在寒暑假期间才回家。1952年,季承进入现今的北外读书,尽管与父亲都在中关村,但父子并未同住。两人的关系客套到令人生畏,季承通常称呼季羡林为“先生”,而非“爸爸”。

1959年,季承组建家庭,有了一儿一女。然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季承与妻子经常因琐事大吵大闹,季承的妻子一气之下带着孩子移居海外,甚至连离婚手续都未办理。季承70岁时,才正式离婚。出人意料的是,季承拿到离婚证后,迅速与照顾父亲的保姆马晓琴结婚。马晓琴原本是季承请来照顾母亲的保姆,在季承母亲去世后,她被留了下来。

季承与保姆马晓琴的婚事就如同电视剧《挺好的》中苏大强与保姆蔡根花的婚姻一般,引来了全球的反对。很多人认为马晓琴是为了金钱而来。季承更是遭受外界指责,而且还受到年迈的父亲反对。季羡林和季承的关系因此走向破裂,整整13年没有联系。直到2008年,已经70岁高龄的季承竟然迎来了晚年的宝宝,让他高兴得不得了。

随后,马晓琴提议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去看季羡林,毕竟这也是他的孙子。正是因为这个新生儿,季承与父亲的关系有所缓和。季羡林喜悦地看着刚刚降生的孙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年后,季羡林平和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父子没有隔夜仇”,这是季承后来总结的。他意识到,季羡林之所以对他有意见,并非因为马晓琴。而是因为季羡林不满意他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季承对母亲的好,让季羡林感到嫉妒。特别是在母亲住院期间,季羡林感觉被忽视,担心自己将来住院时,季承也不会像对待母亲一样关心照顾。季羡林父子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父子要多陪伴多交流,否则容易在无形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