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永乐大典》,这部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无尽的历史奥秘与文化精髓。

可如今仅余万分之四存世,零星碎片散布全球。

2020年法国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惊喜现身,吸引了全球古籍爱好者的目光。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拍,这两册稀世之宝最终落入一位中国藏家之手,成交价高达6500万元人民币。

稀世珍宝,天价成交

2020年夏天,一条来自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的消息,瞬间吸引了无数国内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两册《永乐大典》,“湖”字册和“丧”字册,将被公开拍卖。

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两册古籍的边缘略显斑驳,纸张上也留下了墨水的痕迹,但整体品相仍然尚佳。

而预估的拍卖价格,仅为5000至8000欧元。

据传,这两册珍贵的《永乐大典》源自一位法国贵族家庭。

家中长辈曾任上校,在19世纪后半叶前往中国。

因与清朝官员交往密切,获赠了不少礼物,其中就有这两册《永乐大典》。

自此之后,这两卷抄本便成为了传家宝,一直存于家中。

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文物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专家与爱好者们无不为之振奋。

毕竟,自上次在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发现《永乐大典》的踪迹,已时隔六年之久。

如今再度出现的两册,无疑是点燃了人们对这一珍宝的热情。

拍卖当日,随着5000欧元的起拍价宣布,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眨眼间竞拍价就升至50万欧元。

仅一分多钟的时间,竞拍价就超过了显示屏的极限,已经无法实时更新。

现场的每一次举牌都伴随着惊叹与欢呼,不少旁观者掏出手机,屏息以待,渴望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一位女士以640万欧元的惊人价格成功拍得这两册《永乐大典》。

实际支付价格达到了812.8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6500万元。

落槌后,这位女士迅速完成了支付,随即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

她透露自己是受中国内地一位神秘买家的委托,特地参与此次竞拍。

谈及以640万欧元落槌的成交价,她坦诚表示,这一数字已经超出了委托买家最初的预算。

尽管如此,但买家依然为成功拍得这一稀世珍宝,并能够将其迎回中国而感到喜悦欣慰。

在疫情的影响下,中法之间的往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这让国内的专家学者只能通过图片来进行初步鉴定,而公共收藏机构由于繁琐的审批流程,更是难以迅速做出反应。

面对这样的情形,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翁连溪老师在得知消息后就立刻行动。

在获得了更加详细的图片资料后,翁老师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力求从有限的信息中判断这两册古籍的真伪。

无法亲眼见到实物,无疑是增加了鉴定的难度与风险。

但《永乐大典》在中国古籍中的地位非凡,可以说是学者与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稀世之宝。

鉴于此,翁连溪先生联络到了浙江知名民间收藏家及企业家金亮先生,着手准备拍卖事宜。

金亮先生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对古籍怀有深厚的感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乐于投身公益事业。

能将流散在海外的《永乐大典》迎回国门,对于古籍研究者和收藏家而言,不仅是个人的心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规模空前,文化丰碑

华夏文明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

而修书之举,始终被视为维系文明薪火相传的至高使命。

每当朝代更迭,新的统治者登基,修书便成为巩固政权、彰显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

公元1403年,刚刚即位的明成祖朱棣便将目光投向了文化领域的宏伟蓝图。

朱元璋生前爱读《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但在朱棣看来,这两部作品还不够完美。

编排上虽然有所创新,但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有欠缺,于是便萌生了编纂一部更为完备的类书的想法。

永乐元年夏七月,朱棣召见了才气横溢的翰林侍读学士解缙,向他阐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从古至今,各种知识和事物都被分散记载在无数的书籍里,数量庞大,想要查找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能把所有这些书中记载的内容全都收集起来,按照类别整理好,这样一来,以后想要查找什么,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朱棣的构想,是要解缙把从文字诞生以来的各种书籍全部分类整理。

不光是经史子集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作品,还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医学、僧道经典和各种技艺的知识。

朱棣要求解缙“毋厌浩繁”,务求全面详实。

这将是一部规模空前、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式的书籍。

永乐二年冬十二月,第一部编纂完成的类书被呈到朱棣面前,他为此书赐名为《文献大成》。

然而这部书还是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理想标准,朱棣对此并不满意。

于是,他委任道衍和尚姚广孝作为总负责人,继续开展编书工作。

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几乎是动员了整个朝廷的力量。

不仅调集了朝臣、文士、老学究,还广泛征召和推荐了专门从事编纂和书法的人才。

最终共计2169人参与其中,可谓英才云集,京师尽显。

同时,为了丰富编纂内容,除了从全国各地收购图书外,被征召的人才还将不少珍贵的民间图书引入宫中。

包括农业、手工业科技著作,以及小说、戏曲、杂剧等多种类型的书籍。

跨越了六个寒暑,这部旷世奇书终于在永乐六年十二月完成了扩编。

朱棣亲自为这部巨著作序,并赐予它《永乐大典》之名。

《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文献集成之一,它的规模和内容之广,即便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部巨著仅目录部分就有60卷,装订成册后共计11095册,文字总量估计约为3.7亿字,涵盖了14世纪以前中国各类书籍七八千部。

对比之下,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虽然也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但其所收录的图书种类也只有三千余种,明显少于《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在当时彰显了大明帝国的文化实力和国威,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知识遗产。

而且,《永乐大典》的编纂比西方的百科全书早了三个多世纪。

法国的狄德罗在18世纪中叶开始编纂百科全书,而《大英百科全书》的首次出版则是在1768年,两者都晚于《永乐大典》的成书时间。

可以说,《永乐大典》既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亦是一座人类智慧与文化成就的丰碑。

命途多舛,屡经浩劫

《永乐大典》颇具传奇色彩的命运,也与其内容一般波澜壮阔。

这部巨著自问世之日起,便注定要与历史的动荡紧密相连。

当初,朱棣曾想过要将《永乐大典》大量刊印流传。

但考虑到巨大的成本和工程量,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只精心制成了一部“永乐正本”。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突发火灾。

许多珍贵的图书与文献化为灰烬,其中就有《永乐大典》的部分原稿。

幸运的是,当时《永乐大典》的正本已经随朱棣一起到了北京,因此逃过一劫。

不过,《永乐大典》所遭遇的波折还不只如此。

嘉靖三十六年春末,紫禁城内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奉天门与宏伟的三大殿化作灰烬。

火舌肆虐之际,《永乐大典》也是命悬于一线。

虽然这部巨作又一次躲过劫难,可酷爱此书的嘉靖帝却是惊魂难定,也因此萌生了抄录副本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百余名书法与绘画俱佳的生员被遴选入宫,肩负起复刻《永乐大典》的重任。

历时五年,直至隆庆元年春,这部“嘉靖副本”终于问世。

原版藏于文渊阁,而副本则安家于皇史宬。

《永乐大典》中的插图,涵盖了从历史人物到古代文物,从宫殿布局到园林景致,再到山河地理的方方面面。

艺术家们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场景,每一幅都是细腻至极的艺术瑰宝。

在嘉靖时期的复制过程中,画师们忠实地临摹了这些图像,使之成为研究宋元乃至明初绘画风格的珍贵资料。

历史的笔触与文化的积淀,在《永乐大典》及其“嘉靖副本”中都得到了传承。

但自此以后,《永乐大典》就几乎没有了记载。

正本究竟下落如何,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有人认为它沦为陪葬品,伴帝王长眠地下;

还有人认为,它可能已在火灾中化为灰烬,只留下残卷供后人唏嘘。

正本不知所踪,副本亦是历经离乱,遭遇坎坷。

即使在清朝,《永乐大典》副本作为官方珍藏,安放于朝廷的书库之中,其命运依旧跌宕起伏。

顺治时期这部巨著被完整接手,然而到康熙年间,大学士徐乾学在皇史宬的金匮间发现时,副本已经不完整了。

待到雍正登基,副本从皇史宬被迁到了翰林院保存。

好景不长,修《四库全书》的时候,纪晓岚曾进行过一次清点。

却发现此时副本仅剩9881册,已有千余册不知所踪了。

不过,这时虽也有不少佚失,但多是因保存不当造成的损耗,或一些官员的监守自盗。

而到了晚清时期,《永乐大典》的磨难才是真正开始了。

经历了1860年的浩劫后,《永乐大典》只剩下不到5000册。

至1894年翰林院清点的时候,竟只有800多册了。

1900年庚子国难,战火再次吞噬了翰林院。

混乱中,英国人将部分书籍转运至使馆,一些使馆工作人员趁机私吞。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永乐大典》更是遭到大肆抢掠。

据史料记载,仅在庚子事变中,就有605册遗失。

到了民国时期,官方手中存有的就只有64册了。

流落四方,艰难回归

这座曾凝聚了国家意志与智慧的文化丰碑,竟落得个流落四方的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历史的尘埃无法掩盖它的灿烂辉煌,却还是给这部巨著蒙上了阴影。

据数据统计,截止至2017年末,《永乐大典》的残卷散落于8个国家,共418册。

政府与相关机构从未停止过搜寻的脚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珍贵的《永乐大典》赠还中国,1954年又赠还了53册;

1955年,流失于德国的3册也顺利回归中国。

即使在国家经济条件极为艰难的1950年代,周总理依然重视海外文物的回归事宜,还为此设立了专项经费。

2009年,通过国家文物征集经费,国家文物局从加拿大华人袁女士手中购回1册。

2020年7月,国内私人藏家金亮先生于法国巴黎以640万欧元竞拍成功的两册《永乐大典》,也已运回中国,并存入了杭州国家版本馆。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倾力策划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在全国范围内巡回展出。

这场展览汇聚了逾78件珍贵实物与近百张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永乐大典》从辉煌诞生到历经沧桑,以及艰难回归的传奇故事。

当观者穿越时空,细览这段充满波折与悲喜交织的历史,面对数量已不足原本零头的《永乐大典》残卷,心中难免涌动复杂情感。

对于今日之中国,《永乐大典》的含义早已超越了一部古籍的界限。

即便是高达6500万的拍卖价格,也不足以估量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它所代表的,是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

[1]秋思.两册永乐大典6500万回家[J].中国拍卖,2020,(08):62-65.

[2]高树伟.《永乐大典》正本流传史事考辨[J].历史研究,2022,(01):206-218+224.

[3]郑小悠.从乾隆年间《永乐大典》被盗案说开去[J].文史知识,2023,(06):14-2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