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8月2日电(记者肖亚卓、卢羽晨)

  “几比几了?”

  “10比8。”

  “第几局?”

  “现在第六局,咱们3:2领先,到赛点了。”

  “要不看一下吧,最后咱得看一下吧。”

  在巴黎奥运会的主媒体中心里,国际顶尖钢琴家郎朗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然而他的注意力却被一旁直播的比赛吸引——正在进行的是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由中国队王楚钦/孙颖莎对阵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

  比赛最后一刻,“莎头”组合拿到赛点,作为“铁杆”体育迷的郎朗实在忍不住了,主动提出看完最后一分再继续采访。于是,现场所有人包括记者、摄影师以及郎朗本人,全部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齐聚在一个不大的屏幕前看起了比赛。随着李正植回球出界,“莎头”振臂高呼,屏幕前的郎朗也兴奋地欢呼起来。

  “太棒了,太棒了!这场比赛打得还真不轻松,他们这对朝鲜组合风格挺怪的,听说我们把邓亚萍都请回来帮忙准备这场比赛了。”庆祝完的郎朗回头对记者说,聊起国乒备战的细节,他表现得非常像一位专业球迷。

  “我从小就是国乒的粉丝,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地看奥运,当时就看邓亚萍。”郎朗说。

  出生于辽宁沈阳,家乡的体育氛围对郎朗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培养了他对体育的长久热爱。

  “当时沈阳对足球非常疯狂,辽宁队那个时候在甲A联赛,我一直看,后来我们掉级了,我也继续关注。还有篮球,我们也有很强的传统。我记得当时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踢球,有个专门练足球的小孩,他能一脚把球踢得很远,我们都很羡慕他。虽然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练琴,但我也很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郎朗说,“直到现在,业余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在体育上,每天至少有20分钟看各种体育新闻,什么项目我都会关注。”

  7月26日,钢琴家郎朗(右)在开幕式开始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在郎朗的艺术生涯中,与体育的交集也不少。他曾在多次大型赛事的开幕式上表演,他自己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他与一位小女孩共同表演,这背后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那位小女孩特别可爱,但有点坐不住,一直要走。我说了很多话想留住她,我说给你买冰激凌买糖。很多人都以为当时我们的互动是安排好的,其实不是。她说太热了,想下去,我说能不能一会再走,她说不行,最后还是没拦住,不过还好她是弹完了再走的。这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郎朗说。

  凭借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郎朗也曾多次担任奥运会火炬手。巴黎奥运会是他第四次参与传递奥运圣火。而这一次,他的传递地点被安排在与奥林匹克运动渊源颇深的索邦大学大礼堂附近,这里是顾拜旦在一百多年前发表重启奥林匹克运动演讲的地方。

  “这一次在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参与传递,天气也非常不错。沿途来了很多国内同胞,一起完成这令人振奋的时刻,真的非常感动。”郎朗说,“当时也发生了件好玩的事,我前面那棒大哥过于兴奋,跑过了接棒点,我看到他都过去了,在那喊他‘我在这呢,我在这呢’,然后他才退回来重新交棒。”

  郎朗第一次参与火炬传递是在2008年,相比于这次的轻松享受,当时的他更多的是紧张与忐忑。

  “当时在天安门广场,和我一起的还有姚明大哥。接火炬的时候,我还想弄点什么艺术动作,弹琴什么的。”郎朗说,“当时是真的不懂,我还以为和运动员一样,要非常专业,我还练习了很久跑步。真的感觉是特别大的荣耀,能和这些伟大的运动员们一起传递火炬。”

  在郎朗看来,体育与艺术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在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下,体育和文艺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姚明。当时我还在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上学,火箭队来费城打比赛,我们院长告诉我,你可以见到姚明了,我当时就感觉特别兴奋。因为你知道,姚明当时登陆美职篮,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姚旋风’,所有人都在讨论他。当时我也是刚开始我的艺术生涯,在异国他乡,有姚明这样的体育巨星在那里就感觉特别自豪。”郎朗说。

  回到艺术领域,郎朗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艺术为桥梁,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我希望每年都会有一些改编或者原创的中国作品,可以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去演出,让全世界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中国的音乐在钢琴上被演奏出来的味道。”郎朗说。

  策划:吴俊宽、李旭

  记者:肖亚卓、卢羽晨

  摄像:陈硕、张逸飞、王安浩维

  剪辑:张涛、龚媛媛、王梦、贾紫来、刁文静、黄渝琳(实习)、乔骄(实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