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115师延续了中央红军脉络。但红一方面军在红军后期比较特别,除“朱毛”的老部队外,还有在陕北与之会合的红25军。红25军从根上说,属于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起家于鄂豫皖根据地。但他们没有转战过川陕,而是在徐海东的带领下逐步壮大、完成长征,比中央更早到达陕北。

仅凭陕北当地红军力量,无法在强大敌人围剿时长期立足;如果没有徐海东及红25军的贡献,中央就没有最终“落脚点”,全面抗战就也没了“出发点”。红25军慷慨接济过中央红军和总部领导机关,徐海东同志功绩非常显赫,毛主席及中央首长极为信赖他。

中央红军在陕北整合,毛主席钦点徐海东出任红15军团长。该军团包含老红25军及陕北当地队伍,在建制上隶属于红一方面军了;只不过相较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老主力部队,他们有一些“非典型”,仍然算是一个山头,但实力却不弱于老中央红军。

1937年抗战队伍完成改编,红15军团成为八路军第344旅,老中央红军的部队则改为343旅,两个旅共同组成115师。徐海东出任344旅首任旅长,这个安排是基本适当的,因为八路军只有3个正规师。按照之前直接指挥兵力的规模及贡献,若八路军能争取到4师建制,徐海东甚至可能出任副师长之类的职务。

有意思的是,115师正、副师长林聂二帅,都担心师部镇不住徐海东及344旅,请中央考虑更换一名旅长。并不是他们排挤徐海东,而是认为他资历深能力强,完全能胜任一个副师长职务。但八路军编制有限,同时没有其他合适的人能指挥老红25军部队,非徐海东不可。所以毛主席没有同意,直到徐海东患病脱离前线前,他都是344旅绝对意义上的“当家人”。

话说回来,在八路军各主力师、旅之中,344旅可以算“本位主义”最重的一个。这并不能怪该旅的官兵,因为他们的历史沿革太特殊: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徐海东带着一帮“娃娃兵”坚持下来,他们的平均年龄竟然不到16岁。敌人十分瞧不上徐海东的队伍,但却始终无法实现围剿,可见“徐老虎”的号召力和治军能力之强。

该军3000余人到了陕北之后,兵力竟然比长征前还多,机枪更是达到100余挺,火力远远超过当地的红军部队以及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打得张学良、杨虎城所部找不着北。为什么红25军是“来者”,却比陕北红军地位更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徐海东的出色调教。这样一位虎将,自然深受官兵敬重,红25军的同志往往只听徐海东一人指挥,指哪打哪。

可反过来讲,单位内官兵归属感太强,客观上造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情况,这样也不好。上级首长的工作不好安排,毕竟人民军队还是要逐步消除“山头”的,也不利于兄弟部队间的团结。如此背景下,中央决定委派一个能镇住344旅的人,去做政治工作、提高队伍水平,毛主席选中了黄克诚。

这支林总、聂帅都有些“打怵”的部队,也只有黄克诚能调理自如了。因为他在我军高级别将领里面,是极为特别的一位。黄克诚军政生涯中,曾先后10次提出与上级不同的意见,屡屡遭到批评、降职,但多数时候他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性格如此刚直强硬、不惧困难的干部,显然是理顺344旅的最佳人选,毛主席看人非常准。而徐海东旅长虽然脾气大,却十分“敬君子”,跟黄克诚的特点相得益彰。早年中央派程子华同志担任红25军参谋长时,徐海东非常欣赏对方的才能,竟直接让出了军长职务,自己改任副军长。徐海东也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忠诚与服从。此时他对待黄克诚的态度,与之前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黄克诚确实讲原则,并且有办法。他在344旅内进行全面整风,提高政治工作的地位,要求非常严格。一些将领比较“护犊子”,与黄克诚意见相左,后来都被调走了。黄克诚治军够“铁腕”,整个344旅的面貌焕然一新:并不是说以前不好,只是黄克诚来了后,队伍建设更加正规,能够服从统一作战及协同需要。

后来344旅在黄克诚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演变为新四军第3师、东野二纵、四野39军,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实力最强悍的王牌军之一。黄克诚与徐海东一样,建国后都位居大将之列;而老红25军,一共涌现出了97位开国将军,非常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