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近剧集市场的“关键词”,不可不提“be美学”,刚刚收官不久的《春花焰》和《七夜雪》以不够圆满的结局赚足了追剧粉丝的眼泪,无论是慕容璟和躺在红果树下追随眉林而去,还是霍展白和薛紫夜未来得及见最后一面便天人永隔,都让人唏嘘不已。还有正在热播的《大梦归离》,从目前剧中已埋下的伏笔来看,“缉妖小队”或许也逃脱不了终将“全员be”的命运。
众所周知,与地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人对喜乐圆满的憧憬一向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如果一部剧能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往往会更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但对内娱用户来说,单纯的“嗑糖”,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点审美疲劳,反而一些无可挽回、悲凉遗憾的结局更容易让人念念不忘,甚至经常成为在剧宣期间用来吸引网友的热点话题,“玻璃渣里找糖”的“be美学”如何成为撬动市场的“流量密码”?今天就让我们借着这个机会来探讨一下。
宣泄压力,升华立意,“be党”无悔被“刀”
纵观当下的剧集市场,be题材看似不够“讨喜”,但如果要细数它的内容优势,还是相当可观的。
首先,我们经常说,he能满足观众对美好的想象,平等的赋予每个人逃离压力山大的现实生活,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与其完全相反的be内容就不能给人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在虚构的平行世界里,我们可以在毫发无损的前提下,体验到生活中难以得见的极致虐心、大起大落,这种生理上的强刺激和he一样,当我们投入的为主人公的境遇痛哭流涕之后,也会随之产生一种压力被宣泄、情绪被舒缓的感受。所以,内娱剧粉中,一直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死忠“be党”。
其次,在文艺评论界,大家普遍会认为,与迎合需求、指向愉悦的“大团圆”叙事相比,“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往往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毕竟,“不够圆满”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而主人公于这种注定的破灭中所作出的勇敢反抗,更是拥有一种触动灵魂的美感,把作品的主旨内核上升到了哲学与人性的高度。以“全员be”的《甄嬛传》为例,唯有这种“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结局,才能体现出封建宫廷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禁锢,和对每一个美好女性的戕害,立意瞬间从“宫斗”进化到了“反帝反封建”。
另外,“be”在意味着有遗憾、不完满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广阔、开放的遐想空间,剧粉心底的“到底意难平”,会彻底激发出她们二次创作的源动力,纷纷选择在同人文或剪辑视频里送自己钟爱的角色一个幸福的结局。所以,翻看b站和lofter等热门二创平台,BE走向作品的同人往往质高量多,这一点也从侧面助推了be剧的热度发酵。
既要“外在美”也要“内在美”,超脱于现实的痛苦才好品
与缺乏挑战性,但也更加安全的he相比,be在创作方面的难度显然更高,并不是所有悲剧结局的作品都能拥有所谓的“be美学”,让观众不仅追剧时上头,多年后还念念不忘。
想要打造真正的“be美学”,的确需要创作者们多花些心思,“be美学”的重点其实并不在be,而在于美学。只需简单分析一些成功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美”是由内至外的,从叙事人设到服化置景皆有迹可循,似乎be只有和“美”锁死,才能在剧集市场赢尽人心。
能让主流观众反复咀嚼的be剧集,一般都在内容层面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毕竟切近现实的痛苦太过锐利,总是容易令人感到不堪,只有超脱于现实,才能巧妙的维护观众的自恋心理,让她们在梦一般的情境中尽情品味痛苦。
简单来说,就是观众需要戏剧化的“虐心”,而不是现实主义的“糟心”。所以,市面上以“be美学”著称的作品大多数以古装题材为主,主角鲜少有普通人,命运多舛、但品格高洁只是基础,美、强、惨三要素缺一不可,爱情线的铺陈更要轰轰烈烈,明知不该爱,却又克制不住去爱,拉满了极具宿命感的浪漫主义。
例如《周生如故》,小南辰王周生辰一生为国为民,为求江山稳固,不惜立下毒誓,漼时宜温柔善良,不愿拖累家族,两人受困于责任与礼教,最终走向了一个含冤而死,一个心碎殉情的残酷命运。这种如同“梁祝”一般悲壮且不可抗的极致be,带给观众的冲击感和无力感是独一无二的,绝对当得起“美学”二字。
当然,除了故事、人设维度,想要达成“be美学”也需要“外在”的配合,纵观以“be美学”著称的剧集,往往在光影、剪辑、美术、服化等方面都可圈可点,“美”的很客观。例如《东宫》的导演李木戈,网友对他的评价是镜头下画面唯美,善于将女演员的颜值最大化,《东宫》中,女主角让人惊艳的一袭红衣,还有美轮美奂的大漠风光,都为这段爱情故事平添了几分荡气回肠。
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底层内容逻辑是近似的,那就是以超现实的“美”将荧幕内外的距离拉开,过滤掉真实的焦虑与恐惧,制造出朦胧感,让观众在自知安全的前提下体验极致的情感洗礼。
转折生硬,爽感欠缺,be结局的致命debuff
除了牢牢围绕着“美”来创作内容,be结局与剧集的整体调性、角色的人设落点互相匹配也十分重要,一旦在前期不能草蛇灰线,做好细节铺垫,结尾处突然生硬转折,就很容易破坏观众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期待,给她们带去一种难以接受的割裂感。
以《相逢时节》为例,该剧在最后一集突然将狗血拉满,主角全员逻辑出走、轮流发疯,这种“为虐而虐”,不仅达不到“美”的效果,还导致了作品完成度打折。
还有一开场氛围十分甜宠治愈的《你的谎言也动听》,结局时剧情突然急转直下,男主意外被人贩子掳走,女主伤心到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强烈的落差让观众难以置信,纷纷吐槽“烂尾”“颠剧”。
同样是be,用小成本撬动高口碑的《古相思曲》就显得顺理成章,剧中,男主沈不言意外触发穿越机制,他一次次在穿越中与女主陆鸢相遇,每一次都会回到更远的时间点,所以,男主以为的初见其实是女主眼中的诀别。这种从开局就奠定悲情基调,但又引人入胜的设定让剧粉直呼“我心甘情愿喂自己吃刀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短剧迅速崛起,有效分割了用户对传统长视频的注意力,肉眼可见,市场对“爽感”内容的推崇已经被拉到了极致。而绝大部分的be剧聚焦的都是主人公对命运的反抗和最终的幻灭,总归是不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袭故事更容易抓住观众眼球。
如何才能让“be美学”不和正在流行风口的“爽文化”背道而驰?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于毁灭中圆满,于消逝中永恒”才算得上是经典的“be美学”,如果主人公最终在任何维度都只收获了彻彻底底的失败,反派却毫发无损,那只会让观众觉得压抑、憋屈。例如在《琅琊榜》的结尾,梅长苏虽然遗憾的牺牲于战场,但他完成了自己还冤屈者公道,还天下万民一个清平盛世的心愿,可谓是求仁得仁,有效的弥补了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第二,悲剧结尾既然已经有了不够“爽”的debuff,那在叙事上就一定要把戏剧张力拉满,宁可虐的轰轰烈烈,也不要虐的平淡无奇,透露出强情绪的内容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显然更容易出圈。以《七夜雪》为例,剧中薛紫夜与霍展白的感情线延续了原著过于平缓、缺少起伏的风格,但对于被短剧和短视频洗礼过的用户来说,她们很难拿出耐心去细品这份淡然诗意的忧伤,热度发酵较慢也是顺理成章。
总而言之,虽然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是主观的,或甜或虐,各有偏爱,但是市场对好内容的反馈却是客观的,一部剧只要故事走向在逻辑上没有偏差,角色人设前后统一有成长弧光,相信不论结局是he还是be,观众们都会淡定接受,“给编剧寄刀片”的吐槽也不会发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