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年纪大了别看三国”。
可当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式开播的时候,
全国观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大家热议曹操的雄心壮志、诸葛亮的智慧谋略。
由此可见这部经典名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部剧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差点因为选角问题、资金短缺以及技术限制而无法完成。

导演王扶林带着几百号人,顶住压力,
硬是将这部三国史诗搬上了荧屏。
通过这次选角经历,王扶林深刻意识到,
即使演技再好的演员,如果不尊重艺术,也不应该录用。
同时,这也揭开了某位演员耍大牌的真实情况。

01
1991年的春天,中央电视台决定翻拍《三国演义》,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影视圈炸开。
四大名著改编的机会,多么令人向往啊,
谁不想参与其中呢?

然而这项工作并不轻松,三国故事家喻户晓,
其中人物深入人心,如果拍得不好,就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央视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王扶林,
这位刚拍完《红楼梦》的导演,名气大,压力更大。

他坐在办公室里,桌上摊满了厚厚的剧本,
窗外北京的杨树叶子随风摇曳,他的心里却毫无把握。
他需要把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仔细琢磨透彻。
王扶林深知,选角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所在。

观众对三国人物的印象极为深刻,
曹操必须有枭雄的气概,诸葛亮需要具备仙风道骨的姿态,
刘备则要展现仁厚的心肠,哪怕有一丝偏差都不行。
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全国的剧团和学校,
查阅了几百份演员资料。

每次试镜时,他都会坐在台下,眯着眼睛仔细观察,
连演员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都不放过。
他经常对副导演说,挑选演员并不是看谁名声在外,
而是看谁能真正演绎出角色的灵魂。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选角之路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阻碍。

02
选角的第一场硬仗就是曹操这个角色。
曹操这角色很难找,历史上他才华横溢又心狠手辣,
演得太奸诈观众不会信服,演得太英雄又少了韵味。
王扶林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相中了一位名叫李某的演员。

此人演技扎实,眼神里透着一股狠劲,气质与曹操十分契合。
团队联系上他后,他表示非常感兴趣,并承诺会全力以赴。
王扶林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件事总算有了眉目。

但在试镜时,他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拒绝尝试表演片段,
这让王扶林犯了难,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曹操。
之后,这位演员开始耍大牌,甚至撂下话来,说不合适就换人。
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人也消失不见。

剧组顿时乱成一团,距离开机没几天了,
可曹操这个角色依然空缺。
王扶林非常生气,香烟一根接着一根地抽。
后来在访谈中,
他说:对艺术不负责任的演员,再优秀也不能用。

当下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尽快重新寻找合适人选,
有人提到了鲍国安,他是话剧舞台上颇具盛名的演员。
王扶林去看了一场他的演出,
台上的鲍国安声音洪亮,眼神锐利,

一举一动都散发着强大的气场。
散场后,王扶林找到他,聊了整整一个小时。
鲍国安起初有些犹豫。

他长期活跃于话剧舞台,很少涉足电视剧拍摄,
担心自己难以适应。
不过,王扶林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决定尝试一下。
试镜那天,鲍国安一登场,
“宁教我负天下人”这句话脱口而出。那一刻整个房间都安静了下来。

导演组的人互相看看,点点头,这曹操找到了。
鲍国安接下角色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反复研读《三国志》,
还在街上拦住路人问:你觉得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他想把曹操的霸气和复杂性表现得更加真实可信。

开拍后,他对每一场戏都抠得很细,
甚至连胡子的角度都要精心调整。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节目播出后,
观众一致认为,这曹操就像活过来了一样。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诸葛亮的选角,
这个角色的选择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王扶林选择了唐国强,此人年轻,
外貌俊美,但观众并不买账。
当时唐国强多饰演小白脸角色,
粉丝众多,争议也不少。

定妆照一经发布,
投诉信就像雪花一样飞向央视。
信中指出,他完全缺乏诸葛亮应有的稳重气质。
王扶林顶着压力,坚持让唐国强进行试戏。

拍摄“借东风”那场戏时,天气冷得刺骨,
唐国强赤脚站在雪地里,寒风吹得他瑟瑟发抖。
他念着台词,眼眸中闪烁着泪光,
这种状态让旁边的工作人员看得呆住了。
后来播出时,观众才心服口服,这诸葛亮还真有味道。

刘备的选角同样经历了许多波折。
原本孙彦军想饰演曹操,
但王扶林看到他的眼睛后,觉得他更适合演刘备。
孙彦军虽不太情愿,但随着拍摄的深入,
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刘备。

拍摄哭戏时,他从不用眼药水,全靠真情实感流泪,
观众看了都说,这刘备太真实了。
王扶林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角色和演员的精准把握,
这才成就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经典地位。

03
选角完成后,拍摄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1991年的技术条件有限,
要想呈现出三国时期的宏大场面,简直难如登天。
美术团队接到的任务最为艰巨,
他们需要把汉末的城池、宫殿、战场都搭建出来。

预算不足,材料也短缺,
他们就四处寻找便宜的木头和布料。
道具车间里,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忙碌,
锤子敲打的声音一刻不停。
他们查阅史书,
把盔甲的样式、旗帜的图案一点点复原出来。

有一次,为了制作一辆战车,
几位师傅熬了三天三夜,手上满是血泡。
服装组的压力也不小。
三国时期的衣服必须考究,不能随意制作。
他们查找历史资料,
连扣子的形状、布料的纹路都要与史书对应。

女工们坐在昏暗的房间里,
一针一线地缝制,眼睛都熬红了。
有一件曹操的披风,绣了半个月才完工,
拍摄效果特别好,观众看了都觉得物有所值。
音乐团队的任务,是为剧目注入灵魂。
他们需要创作出一听就能让人联想到三国的旋律。

作曲家查阅了古乐谱,尝试用古琴和箫配乐。
录制时,乐手们在简陋的录音棚里反复调试音效,
棚里没有暖气,手指冻得僵硬。
主题曲录制完成后,导演组一听,
觉得这音乐完美展现了三国的气势。

拍摄战争戏时,摄影组面临的难题最多。
那时特效几乎不存在,宏大的场面完全依赖人力堆砌。
赤壁之战的戏份,片场调动了几百个群众演员,
战马来回奔跑,尘土飞扬。
摄影机老旧,经常卡壳,导演组急得满头大汗。

为了拍摄火烧战船的效果,他们竟然使用了真火。
但由于风向突然改变,道具船差点被烧毁。
摄影师们硬着头皮调整机位,
拍摄出来的画面虽然粗糙,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顶尖水平。

04
拍摄的日子十分艰难,剧组的条件也非常艰苦。
1.7亿元的预算看似庞大,
但分到每场戏、每个道具上,根本不够用。
演员和工作人员住的都是简陋的旅馆,
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风扇。

吃饭更是简单,资金紧张时,大家就啃馒头配咸菜。
拍摄过程中难免发生意外。有一次拍摄马战戏,
一匹马受惊,差点撞倒道具墙。
尽管演员们感到害怕,但没有人退缩,
稍作调整后便继续拍摄。

还有一次,拍摄夜戏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设备全部被水浸泡,导演组连夜抢修,第二天照常开机。
每次遇到困难,团队都能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王扶林常常跟大家说,这部剧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这句话让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一团火焰。
演员们的付出也令人感动。鲍国安为了演好曹操,
每天拍完戏还捧着书看,累得眼睛都睁不开。
唐国强在拍摄《借东风》期间,
因受寒感冒数天,但从不抱怨辛苦。

孙彦军拍摄刘备的哭戏时,情绪上来后,泪水止不住,
旁边的工作人也跟着红了眼。
群演中的老演员,戏份少得可怜,
但每次站位都站得笔直,说这是对角色的尊重。

05
1994年10月,《三国演义》终于播出。
首播当晚,全国的电视机前挤满了观众。
街头巷尾间,茶余饭后时,
剧中情节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曹操的霸气、诸葛亮的智谋、刘备的仁义,
成为每个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收视率一路飙升,央视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文化圈的人也坐不住了,学者们写文章分析,
称赞这剧把三国的精髓拍活了。

这部剧不仅仅是火了一阵子,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年轻人看了剧后去翻阅《三国演义》原著,
历史课上老师拿剧中的片段讲课。

后来拍摄的历史剧,都免不了以它为标杆。
演员们的表演堪称典范。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其表演至今无人能超越。

06
如今,三十年的岁月悄然流逝,
而《三国演义》依旧是许多人内心深处不可动摇的经典之作。
打开电视,或者在网上点开视频,
熟悉的主题曲一响起,汉末的烽烟仿佛再次浮现眼前。

剧组的那些付出,那些日夜奋战的画面,
都隐藏在每一帧画面之中。
他们的信念和汗水,汇聚成了一部剧,
穿越时间,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信息来源:1、《三国演义》25年后重聚,看看那些年你崇拜过的英雄们:新京报2、王扶林谈拍"三国演义":翻拍名著能及格就不易:中国新闻网3、《中国文艺》 向经典致敬 本期致敬人物——电视艺术家 王扶林:央视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