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在东线痛击了联合国军第十军所属部队,连敌人最强悍的陆战一师也不得不狼狈撤退,但是我军的作战目标却没有能够百分之百地达成:原计划歼灭敌人的王牌师,最后却让对方大部撤退到三八线以南,第九兵团自身的损失还超过了五万人。因为这个战果,在为“冰雕连”感动的同时,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一直受到史学界的诟病。长津湖战役的非战斗减员远超预期,为什么在此战之后并没有及时撤换兵团司令宋时轮,而是又让他指挥了第九兵团后面的作战行动呢?

第一点原因,五十年代我军首次出境面对世界上硬件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军队,能打成什么样,事先从中央到各部队首长都没有绝对的把握,需要在实战中去检验。从前入朝后两次大战役的结果来看,虽然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总体上达成了志愿军的战略目的,把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大大扭转了朝鲜战场上的局势。从这个角度上讲,军委对于志愿军的整体表现是满意的,这种情况下应当鼓励各级作战部队,而非求全责备。临阵换将,在这种背景下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战果和指战员牺牲的否定。所以中央军委在长津湖战役后,第一时间发电报赞扬了志司和第九兵团的表现和战果,完全没有批评宋时轮的言辞,更没有说要换掉他。

第二点原因,宋时轮在此战中受到诟病的地方,主要集中于后勤准备不足,仓促进入盖马高原潜伏,导致一周下来冻伤的官兵太多,大量部队还没打仗就失去了战斗力;另外他把第26军设为预备队,在强敌面前显得过于托大,该军最后没有能够及时赶到战场截住美军,错失了歼敌的宝贵机会。但是这两点并非宋时轮司令员一个人的责任,第九兵团3个军前期在山东整训期间,宋时轮曾经多次催促地方军区和被服厂赶制物资,并且向上级书面申请延迟入朝的日期,但中央军委并没有批准。朝鲜战局每天都在变化,第九兵团紧急入朝是军委和志司的决定,并不是宋时轮本人的命令。

部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入朝,是指挥机构对朝鲜补给线的困难预判不足导致的,原计划第九兵团就位后再用后勤车队进行补给,结果基本上实现不了。如果要追究这个责任,那志司和军委也是有责任的。而26军虽然没有能够及时赶到前线,但第九兵团的整体作战部署是需要志司审定同意的,本来26军就是预备队,这个方案虽是第九兵团提报,但如果没有彭老总的允准,仗也不会这样打。所以东线部队虽然减员严重,但简单地撤换兵团司令员并非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有朋友认为宋时轮是三野将领,而三野名将如云,像许世友、陈士榘,叶飞等人都具备比他更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完全可以在长津湖战役后的部队整补期间,把这几位名将中的任意一个调往前线,接替宋时轮出任指挥员。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因为将领之间各有长短板,宋时轮在防御作战中有扎实的功底,解放战争时得到过多次体现,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就是他的杰作。而抗美援朝时,我军也并非一味进攻、推进,宋时轮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在解放战争后期三野的作战计划中,原本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是攻台军主力,他已经指挥这三个军在东南沿海训练多时,三野之中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部队的战备情况和作战特点。要临时抽调其他兵团级的指挥员接替宋时轮,并不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做法,战绩也未必比宋时轮在时更好。军委和志司的用人决策,是有深入考量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