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8万吨级航母,自下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但近期央视纪录片《攻坚》第4集《勇闯新域》的一段甲板调度画面,却意外让外界注意到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福建舰在回收舰载机时,新降落的战机必须压过一号、二号弹射器才能掉头入位,这意味着在舰载机回收阶段,福建舰无法同步放飞舰载机,不具备“同时起降”的能力。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这是技术短板,还是刻意取舍?

福建舰甲板布局有何特点

福建舰甲板布局有何特点

▲《攻坚》纪录片中的画面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挡焰板堵住了前部升降机”的问题。正常来说,舰载机降落后应沿甲板边线进入停机区,避开弹射通道;而福建舰的甲板布局,使得拦阻后的舰载机必须碾过一号起飞点,若此时一号弹射位仍在放飞准备阶段,双方就有“碰面”的风险。因此,为保证安全,回收阶段往往要暂停一号、二号弹射器的使用。这种设计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舰载机出动的灵活性。

但深入对比全球同级别航母,就会发现这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过的8万吨级弹射航母屈指可数——美国的福莱斯特级、小鹰级(部分舰型),法国未来的PANG型,以及中国的福建舰。PANG与福建舰一样,也存在右舷第一升降机与一号挡焰板位置冲突的问题。反而是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福特级,由于舰体更长,百米级弹射器和升降机之间有足够的错位空间,因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边回收边放飞”。

福建舰甲板布局有何特点

▲福莱斯特级、小鹰级、福建舰甲板对比图

问题的根源在于——福建舰搭载的是全长近110米的电磁弹射器。相比福莱斯特级的65米C-11蒸汽弹射器、早期小鹰级的81米C-13-0,福建舰的弹射器长度几乎增加了40米,而全舰总长仍是320米左右。对于8万吨级航母来说,甲板空间极为宝贵,百米级弹射器与挡焰板、升降机必然出现布局冲突。美国在小鹰级后期舰上通过“切角”修改升降机轮廓,部分缓解了干扰,但福建舰在定型阶段,已无足够时间调整前部升降机位置,更不可能大改舰艏结构。

另一个导致起降互扰的因素是福建舰的斜角甲板设计。福建舰的斜角甲板长度达到约230米,与美国尼米兹级相当,远超辽宁舰、山东舰的205米。这带来两大好处:一是拦阻距离更长,舰载机降落减速更平缓,适应更重型的作战载荷;二是左舷可布置与轴线等长的电磁弹射器,实现高强度的多方向放飞。但副作用是斜角甲板末端深入到轴线甲板区域,降落战机掉头必然压过二号起飞点,一号起飞点的起飞流程稍慢,就会与调度路线冲突。

福建舰甲板布局有何特点

▲福建舰

是否存在优化空间?有。理论上,福建舰可以采取两种改进方案:一是缩短弹射器长度20米,错开挡焰板与升降机,但这会直接削弱弹射能力,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二是保持弹射器不变,将升降机后移,如美式航母那样尽量减少干扰,但这会增加机库前段比例,给舰载机调度带来新难题。对于一艘在建造过程中多次调整、且工期紧张的航母来说,这些改动都意味着延误数年——显然不符合“交装即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战略取舍”的结果。福建舰的设计哲学更倾向于最大化单批次舰载机放飞与回收能力,即在有限舰长上,塞下10万吨级航母的收放标准。它的弹射器长度、斜角甲板尺寸、左舷全长电磁弹射布局,几乎都是为了承载更重型、更高出动率的战机而服务。这种方案的代价,就是牺牲了部分起降同时性与调度灵活性。

福建舰甲板布局有何特点

▲歼-15T与空警-600

从历史看,没有任何一艘航母是“完美设计”。苏联的库兹涅佐夫级为了搭载反舰导弹,牺牲了机库容积与舰载机数量;英国女王级为节省预算选择滑越起飞方案,放弃弹射器;法国戴高乐号则在甲板空间上有大量不合理浪费。美国航母自身也经历过从65米弹射到百米级弹射器的权衡过程——设计取舍本身就是航母工程的常态。

因此,福建舰的“同时起降难题”并不是致命缺陷,而是以牺牲调度便利换取极限作战能力的结果。对于人民海军而言,在当前战略环境下,这种取舍是合理的。毕竟,福建舰并非中国航母发展的终点,而是开启电磁弹射时代的起点。未来国产核动力航母在更长舰体和更充裕甲板空间的加持下,完全有机会同时实现“比尼米兹级更强弹射能力”与“起降互不干扰”的布局——到那时,这些今天的争议,也许会被视作一次必经的过渡尝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