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皇帝只会册立一个储君,这个储君可以是“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甚至是“皇太叔”,但是,他们这些人基本上每朝只会有一位,而不是每一种都来一位。比方说,立了“皇太子”就不会有“皇太弟”,像“皇太孙”这种,一般也是在太子薨世后才会出现,皇帝才会册立自己的孙子为储君,所以,像朱高炽、朱瞻基这种,一朝俩储君的情况历史上实际并不多见。

据悉,仅有两次。一次在唐朝,这位名讳李重润。本名重照,李显嫡长子,开耀二年(682年)正月降生,二月被唐高宗立为皇太孙。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李显失去太子之位,其子原太孙也被废黜,贬为庶人。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复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封李重润为邵王。 然而这也并不是他的结局,因为后来这人被武则天杖杀。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李重润遭人诬陷构罪,武则天下令将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杖毙。最终结局是被追封为懿德皇太子,享年不到二十岁。 这样的经历真的是让人唏嘘,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皇太孙这个位置如果坐不住,性命堪忧。作为历史上唯二的太子尚在就被册立为皇太孙的存在,就是朱瞻基了。

朱瞻基成为皇太孙之后,他也曾面临巨大危机。 一、如果他的父亲朱高炽东宫太子之位不保,如果太子之位被皇帝给了次子,那么他可能下场也会很惨。 二、登基后,如何避免成为第二个建文帝。当年的大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薨世之后册立的皇太孙,登基后,被二叔朱棣造反成功了,最后被赶下了皇位,人也此次销声匿迹。 朱瞻基的二叔同样野心勃勃,朱瞻基登基后同样造反,只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他赢了朱高煦。 那么,介绍完背景,我们回主题,永乐朝太子尚在皇帝册立太孙,朱高炽对朱瞻基什么态度呢?一种说法,朱棣是因为喜欢朱瞻基所以倾向了朱高炽,朱棣看朱高炽不合眼,但是朱瞻基从小到大长成了合他意的样子。

朱高炽善文不善武且行动不便,因此经常被善武的兄弟比下去,被善武的父亲不喜,但朱瞻基允文允武,且才思敏捷,多次维护父亲面子,并弥合朱棣、朱高炽父子关系。 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虽说乍一看太子、太孙二储同朝,但是实际上也不是朱棣突发奇想,在朱元璋的《明皇祖训》中,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

所以,其实也是“有法可依”。因为,明朝讲究“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 但是,这虽是朱元璋的《明皇祖训》,但是实际上,他本人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做 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年仅八岁早逝,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追封虞王。可见虽然是嫡长孙,但是并不是一下生就是皇太孙,也要等册封。 朱瞻基是永乐九年册封的皇太孙,他的册封,也是巩固了他的父亲的太子位置。

既是有祖制可依,对他自己也巩固东宫储位的益处,某种意义上讲,朱棣对朱瞻基越看重对他朱高炽而言越有利,因为朱瞻基可以替他弥补父子关系,同时也巩固了东宫位置。所以,太子朱高炽并不会和太孙朱瞻基吃醋。父子二人还是可以父慈子孝的,因为他们二人的共同政敌是朱高煦、朱高燧,父子二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